|
2.教育关系的互动化和民主化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教师常以社会道德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这种状况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为,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态势,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观念形态,连成年人都有个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信息化时代正在动摇成年人的知识权威地位,而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家长等成年人自以为是的东西太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放下“为师”的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状态,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着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在德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有时,教师不妨多向学生们学习,因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逐步地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导人物,而不仅仅是成为某些正式的职务或权力的体现者。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也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和民主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手段。网络上的论坛和聊天室的匿名性,使德育工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这是因为那些对政治不感兴趣、对德育工作有逆反心理的这部分人,无法获知德育工作者的真实身份,“淡化”了受教育的色彩,从而化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只要德育工作的内容正确、形式生动,就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地融入网络,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并提倡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的“民主”的教育。德育工作者要真正放弃教育“专制”,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成为与学生们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
3.教育过程的自主化和探究化
对不同思想观念的自主的、独立的分析和比较是决定接受正确观念过程的重要环节。个体总是在权衡价值的相对强度或正误的过程中,决定自己相应的价值取向的。在当今充芮变革的时代,青年学生总是热衷于探索。我们可以适应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地探索个人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愿望,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社会调查与实践中,于不同思想体系的比较和讨论中。可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解疑,让学生在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也就是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得的过程。通过精心组织的、深入的调查和实践、讨论和分析,他们就会从自己的观察、辩论和选择中激发出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当然,采取参与、引导和选择模式,进行思想政治问题或社会道德问题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组织判断和讨论,肯定在设计和操作上较之教育者单向说教和管训要复杂得多,取得效果也要慢一些,可是其最终的效果却会真实、牢固和持久。
4. 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和技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否的前提之一在于它应被受体感觉为是真实的和客观的。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内容,我们不能一概地封堵,而是要去巧妙地利用它们来彰显我们的正确性。西方的思想教育是很有其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但他们在宣传的时候又处理得很有技巧。他们一般不进行说教,而是运用编辑权,巧妙地将宣传寓于经过挑选的事件之中,寓于观点合拍的名人访谈中和具有引导性的街头采访中,寓于娱乐(哪怕是低级的)之中。有时它们也不忘适量加一点反对意见,在貌似真实和客观的幌子下推销它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世界舆论的西方传媒的惯用手法。在这一点上,也有我们可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加强实验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在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以德育信息的质和量方面的强大的优势,在思想领域形成巨大的精神导向力量。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传播技巧,如用一些学者的观点,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反映我们的观点,体现自己的立场,这样做更易于为教育者所接受。也许有的人会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但须知,温室里培养出来的鲜花经不起风雨,负面影响和反面教材的存在有时可能是好事。正是有了各种不同观念的撞击,正确的思想信念才能百炼成钢;有了回流、支流和逆流,才会更彰显出主流的浩洁荡荡。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取决于系统的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就会构建出优质的工程,它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在新的时代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青年人的心理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模式显然在许多情况下已不能适应。学校德育以往对德育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实施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够。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策略,借鉴世界各国,甚至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德育的策略和方法,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总之,现代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学校德育的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必须千方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认同,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当教育意图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其实,在这种状态下,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显得更轻松,效果更明显。同样,“淡化”教育色彩的过程,也是德育自觉自为的过程,当德育工作者把“淡化”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德育就渐渐接近了它的本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柏春、唐鹏里:《学校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述要),《江苏高教》1992年第6期。
2.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科学新闻》2000年第4期。
3.王亚朴主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林斯但:《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形成之探索》,《争鸣》198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