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教育。而加入WTO则意味着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创新的再生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所在。中国入世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加盟以增加企业的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另外,在专业设置中,也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更多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课程,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2.变重“专才”为重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专才”式的教育,它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随着“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又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即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的一个崭新课题。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因此,在实施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高职教育更多地沿袭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加人WTO后,与以往的实践教育和培养要求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样,实践培养就有了时代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任务,也需要探索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途径。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即: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
学与实习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专业实习以及日常实践中利用成人学生在职上学的特点,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察、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三是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为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条件,如对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利用等等。总之,要强调把现代高职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基础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实践培养也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
4.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守业式的教育,它的眼光着眼于已有的产业(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和为已有的行业培养适应性人才。随着中国的“入世”,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和稀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最高模式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同时,电子商务和全球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微小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分散化的微小型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弱于需要高额投资和大规模科学技术的大工业。而且中国“入世”后,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超强竞争”的局面,表现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设计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以价格和适销对路为基础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方法等,这些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小型企业的出现和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因此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微小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理应得到推崇和培养。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5.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单干”式教育,它强调单个人才能的培养。然而,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资本的全球流动扩展了公司与投资者的经济与财政空间,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跨国合作。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而国家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是高职教育面对“入世”挑战的必然应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与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李廉水,唐德才,施卫东.知识经济需要我们做什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