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综合研究
远程教育研究及其理论范式
2003-08-27    华南师范大学 叶成林 徐福荫

字体大小:

  三、 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

  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三部分。那些试图涵盖远程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而另一些集中论述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此外,还有对远程教育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进行论证的哲学理论。(丁兴富,2001)

  相应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明显地受到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影响。远程教育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和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以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与传统学校教育系统、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经济、政治等)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具有更鲜明的社会化特点,我国远程教育的学生选择远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学历与社会交往的需要。远程学习与教学是远程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以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是远程教育微观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远程教育所追求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而远程教育追求效益、规模的一面又体现了其实用主义、工业化的哲学思想,而以各种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本质属性,则是建构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基本方式。 

  1.学习与教学理论

  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学习理论,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地揭示了学习、思考与理解的关系。西方早期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亚里斯多德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学习理论,分别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和逻辑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学习是作为哲学和神学的领域而被研究的。直到19世纪末,学习开始被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加以研究,并由此出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高文,2002)。早期的远程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较多地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中注重行为训练(函授教育中的课后练习)和媒体刺激(广播电视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呈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加工模式为基础,强调学习中结构或图式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80年代末,随着人们重新解读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观和控制系统论等六种范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南国农,20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网站的设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高文,2002)。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新兴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关注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对其学习的作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于远程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将成为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指导远程教育实践的基础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学习资源和各种技术方式都是建构和设计学习者中心型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远程教学过程就是基于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教师—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交互活动,远程学习过程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活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有关学习、知识、认知与思维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表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南国农,2002)。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明显地受到学习理论发展的影响,而远程教育的实践也为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环境与技术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人类学、社会学与系统科学

  教育的主体文化是一个教育系统中人们关于如何教与学的惯常行为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活动过程和学习材料内容中。教育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祝智庭,2001)。远程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现象。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广泛,远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强势教育文化现象。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与发展的系统。在整个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教育不断地获得发展。当前,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社会活动愈益复杂,知识更新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终生不断地获得自身职业发展。伴随着外部社会系统的急剧变化,教育系统内部也要求自身不断革新以应答社会变化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出现正是外部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和教育系统内部自身发展需要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其自身发展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些特征。教育的对象—人是主观的、具有情感的,因而也最具有不确定性。远程教育的发展时时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如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课程的选择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研究应以人类学、社会学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考察分析远程教育与教育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远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揭示远程教育与其所处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如佩拉顿所表述的远程教育四大社会功能(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较高的成本收益)、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 “五原理说” )、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伽里森等人的三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均为远程教育宏观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3.哲学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着重探讨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远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并从高度抽象的角度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仅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时空分离。这种观点不够抽象,仅为现象的描述,因此不能认为是一种哲学理论。构建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须以深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深刻理解哲学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特征,从纷繁的哲学流派中选取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理论,通过严密的思考与推理,最终概括出远程教育的最本质属性。在回答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前,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等教育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永恒性、矛盾性、动态平衡性、无限发展性。因此,远程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人类为解决自身学习问题,兼顾学习规模、效率与学习质量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理性的教育技术与浪漫的教育理想之间不断求得平衡的动态产物;远程教育作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经诞生将会(如学习一样)与人类共同发展。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