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中文大学到复旦、西安交大,学院之外再设书院
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项很独特的做法,是在大学里成立“书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一般认为,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
记者深入实行书院制的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了解书院的运行模式,探究其发展方向。
2011年的新学期,复旦大学宣布,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书院”这个词语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其实早在2005年,复旦大学就已成立“复旦学院”,在此机构下包含了4个以四位复旦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书院,面向大一新生提供通识教育。而西安交通大学自2008年开始设立了八大书院,并贯通本科四年级,覆盖全校本科生。
在香港,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校是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行近半个世纪。
与传统的学院制相比,书院制改变了什么?
负责教学之外的事情
书院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书院就是把学生宿舍改造成为大学生离开父母后来到的一个新的大家庭。”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形象地说,“如果说,学院是父亲,那么书院就是母亲。学院集中精力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书院则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书院作为实体行政机构,与学院平行,学生们由此便身处于两个坐标系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大三学生魏方方进入书院这个坐标系时,就成为逸夫书院的学生。魏方方说,每名新生可按意愿申请书院,学校会按既定机制作出编配。学生申请转院,书院也会视情况作出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原有崇基、新亚、联合、逸夫等4所书院,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近来又增设了多所书院。它们坐落于不同地段,多数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体育文化设施。
虽然书院主要负责教学以外的事情,但院长却无一例外都是由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出任。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就曾任逸夫书院院长。西安交大也邀请知名教授或知名社会人士担任院长或名誉院长,同时配备了学业导师与常任导师。常任导师按照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担任的就是学院制中辅导员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