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东南商报     发布时间:2013-09-12

张曙光参评院士的一连串问号:为何拼命想当院士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4755万元的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不满足于官位,张曙光还觊觎着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中科院院士头衔。他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均未如愿。张曙光受贿2300万元左右,用于参评院士。(9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为了参评院士,张曙光居然受贿2300万元,可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当上院士,也足以说明他为了当上院士,已经丧心病狂,孤注一掷。幸亏张曙光没有当上院士,否则必然成为科学界的丑闻。

  事虽如此,仍需追问:这2300万元都花在了哪里?张曙光两次参评中科院院士,分别以7票、1票之差败北,可谓离院士的头衔只有半步之遥,是不是金钱发挥了作用?都是谁拿了他的钱?

  张曙光为何拼命想当院士?报道称,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以维持其在铁路领域的权威地位。多名铁路系统人士对媒体表示,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发言权就更大。这种分析不无道理,此外,还与院士称号具有耀眼的实惠有关,业内人士称,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房子是180平方米的规格,出行配车,病了有高干病房。更重要的是,当上院士之后,很多科研项目唾手可得。其实,像张曙光一样想当院士的高官、高管可谓多矣,张曙光也许只是最歇斯底里、下赌注最大的一个。

  张曙光两次参评,两次成为候选人,都功亏一篑,原因在哪?有人称,“有人反映其两部专著是由人捉刀代笔”,“有人举报其学术造假”。向举报者致敬,否则像张曙光这种人成了院士,必是院士之耻,中科院之羞。

  但是,如果没有人举报呢?进而言之,当前的院士选举是否存在不正之风?报道中,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院士的评审过程,拉票现象存在,但是在拉票的过程中,如何送礼,送什么礼,这个没有人会说,“我只能保证自己不收礼,其他人我不保证。”这名院士不收礼,其他人呢?中科院院士邹承鲁说过,中国的院士选举制度,大体公正,但不是绝对的,“有些院士,说得不客气些,没这个水平却被选上了,原因就是做了幕后活动。”怎么做幕后的,是不是像张曙光那样送礼?

  院士评选中的不正之风,一些人挖空心思当院士,也再次提醒人们关注一个现实问题,院士制度要改革。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倡议,将院士制度改成类似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学会会员制度,其“会员”不享有任何特权,甚至还需要向学会交纳一定的会费。此外,早就有人提出应该打破院士终身制,不是一当上院士就一劳永逸,永远光环罩身。甚至有人建议,应该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无论是打破终身制,还是取消院士制度,不管是否在理,都反衬出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张曙光没有当上院士,反而将因巨额受贿而接受法律制裁,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这起事件并不能画上句号,除了彻查谁收了张曙光的钱,更应该盘点当前的学术腐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