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在学术研究和生存压力中挣扎
呼吁: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合调研成果,廉思研究团队呼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科研项目审批,通常是越小的项目越民主,越大的项目越不民主,导致科研资源分配失衡。建议加大对青年老师科研的资金支持。
第二,为青年老师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明确目标、量化考核的工业化方式,可能遏制了最差的10%的老师,同时也会扼杀最优秀的10%的老师,不利于拔尖人才培养。学术评价更应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建议采用更为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如“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同行评议制”等,延长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估时间和周期,允许其用较长的时间推出精品力作,成就“学术大师”。
第三,为青年老师留出特别晋升通道。高校职称评定仍然存在“论资排辈”,建议在各种管理制度中开辟青年教师特别通道,避免青年教师在各种非学术竞争中面临不平等的局面,如在各种课题经费、基金之外特别设立青年教师培育基金,给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可以发芽的“种子”,在各种评先评优机制中特别制定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机制和管理办法,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尽快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委员建言
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也备受政协委员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张全芬、唐瑾等30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重视和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过大的提案》,详尽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为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困境建言。此外,郭晋云、钟秉林、程天权等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也多次提交提案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和生存问题。在此,我们摘登两篇委员的建言。
——编者
多措并举为高校青年教师解压
在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学校教学的骨干群体,承担着高校主要教学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青年教师难以从容面对生活,高校青年教师面临一系列的生存压力。一部分老师为了赚取更多上课费,常年在外上课,早就找不到科研的感觉了;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商业化的写作,为报社、出版社或者替他人写些论著,赚取些养家糊口费用。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几乎完全脱离本业,或者到公司兼职,或者自家开店铺等等,这样已经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了。这种状况如果长久持续,高校教学与科研质量势必会下降,人才也会流失。
我们认为需要多方面着手,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首先需要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保持工资的稳定增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管理民主化、专业化、平等化、去官僚化、人性化等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三是打击学术腐败,减轻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学术资源分配的官僚化、重职称、重个别高校等情况急需改变,应多给高校青年教师机会与锻炼。四是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
——张承芬 唐瑾等30位全国政协委员
加强职后培养解青年教师发展之困
近年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堪忧。一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中青年教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师职业拓展制度,中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三是中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如待遇、住房)等方面面临困难,影响了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精力投入。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充分重视并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声誉。
首先,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大幅增加高校教师发展和职后培养培训的经费;高等学校亦应多方筹资用于教师职业拓展,尤其是增加用于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预算。其次,建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相关政策研究,加强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问题,尤其是靠高校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例如住房问题,建议增加专项经费投入,用于有关地区高校教师中青年周转房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将高校中青年教师纳入当地保障房申请系列等。
应该让高校青年教师体面地生活,拥有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才能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成熟。如果不能抓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 钟秉林 (韩柳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