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2-12-25

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在学术研究和生存压力中挣扎

  “高校青年教师如‘工蜂’,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林方的困境是当下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缩影。

  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廉思曾经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方式观察等调查方法,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当他们经过20来年的苦读‘修成正果’拿到学位,又在与同龄人竞争中获胜,争取到一个大学教职时,他们中很多人却发现自己面临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外部的、内部的,同龄人的、隔代人的,学生的、老教师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兼职收入,这些本身并没有关系的词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在《报告》中,廉思研究团队这样描述像林方一样的“70后”、“80后”高校青年教师们的生存现状。

  廉思将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工蜂’,契合了现在青年知识分子勤劳的特点。工蜂一生都在采蜜,而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工作。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识分子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廉思如此解释。

  报告显示,有72.3%的受访者和林方一样认为工作“压力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科研,根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与此同时,“工蜂族”用于科研的时间又被教学、给大老板干活、教学任务、学校评估等所挤压。7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用”。廉思举例说,“没有行政工作的老师,一般是3成时间教学,7成时间科研,而7成的科研时间里真正用于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工作时间不到一半,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写标书、填表格、凑发票’”。

  再看看老师们的职业发展,职称和晋升都与论文发表和课题项目挂钩,但是我们的学术评审机制却并不青睐青年老师。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都向精英和大腕靠拢,青年教师即使是实际研究主力,却很难担纲重大课题,独立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也很难。报告显示,近3年来,20.5%的文科“工蜂”没有在CSSCI上发表过论文,92.5%的理科“工蜂”没有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85.5%的工科“工蜂”没有在EI(工程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

  青年教师生存和职业发展困境亟须破解

  廉思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做“蚁族”研究,关心底层弱势群体,大家都评价高,现在关注高校青年老师,很多质疑的声音便出现了。“社会上有很多人过得比他们惨,他们工资即便不高也不是社会中最低的,每年有寒暑假,在社会上也受人尊重,说他们需要关怀谁信?”

  “高校老师这个光鲜的身份之下,容易让人忽视高校青年教师真实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廉思表示:“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通过高校课堂和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而且他们与学生距离近,与学生接触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影响着青年人。”

  廉思指出,我们用这种一年内发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多少来衡量一个青年教师,只会制造出一些工匠。现有的学术体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变得急功近利,只注重论文发表数量而不重视科研工作质量。青年教师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科研、轻教学。老师给学生上课成了“良心活”,备课、讲课不够认真,随意性较大,课后很少布置作业,课后辅导答疑更少,教学质量因此急转直下。

  “关注‘工蜂’一族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又在培养党和国家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学术品格和教学质量。改善‘工蜂族’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廉思郑重地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