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梦想看上去很美:面对现实如何安心坚守
导师不要把学生当成自己附属的脑袋
不少网友纷纷给程代展教授留言,说年轻人也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应该尊重他的意愿。
刘丹就觉得,程教授用手把手、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来教学生,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创新,以为给他们规划好的路是阳关大道,但他们的兴趣点可能并不在这。“我最反感的是把博士变成自己附属的脑袋。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都这样,导致学生读博士时发的文章非常多,但到了工作中,过了好几年都不能独当一面。学生不应该在老师的头脑框架中做事情,而是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用和导师完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刘丹说,自己以前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不读博,也会痛心,但现在他不劝他们了。“我们作为导师,只能给予建议和指导。成功不是只有一条路,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如果他当了中学老师,能够给学校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思想,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也能发挥能量。”
程代展也在反思,他觉得,自己的最大错误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自己的替身,盼着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能在他身上实现。“他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想法的年青人,我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创造物。我觉得我对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真诚的爱,实际上也许我却成了说一不二的暴君,强迫他按我的意志去念书,去做研究。也许正是这个让他厌倦了科研。”
程教授给那名学生发了个邮件,告诉他不管最终选择如何,都会支持他。
但与此同时,程代展坚持认为,一个博士生去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人力的浪费。他仍然期盼,这名学生能后悔得早一点,回到科研的道路上。“如果只是为了舒适的生活而放弃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我无论如何不能赞同。年轻人,应当去追求最艰苦,却能让你的生命最闪光、最灿烂的那种事业。”
有过类似经历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一天,在中关村一个著名的培训学校,她发现在橱窗里最显眼的位置竟然贴着一名研究生的照片和大名这个学生是她亲自推荐保研的,但在不知不觉中,他竟然成了这所培训学校的校长!
失魂落魄了一会儿,张海霞接到了这名学生的电话:“老师,刚才员工打电话来啦,我一猜就是您,这些年没有机会向您汇报,我现在也算是为教育作贡献呢!”
那天晚上,她彻夜难眠。这个学生一直是奥数、保送等功利教育的受益者,大学时也一直在给人当奥数的辅导老师。“一个多么好的苗子,可是他却早早地把自己抛弃了,用他的聪明才智做着一些可以称为‘教育的囊肿’的事业。”
她的另一位非常聪明的学生,一直有着出国深造的理想,也顺利拿到了去美国TOP5大学读博士的OFFER。“闲着无聊”时,他报考了某银行研究生院,没想到考上了。这名学生权衡之下,选择去这家银行的研究生院。张海霞听到有人称赞这名学生为“考神”。她却很气愤:“我不希望他成为考神,而是希望他成为一个科研的战神。”
“要成为有价值的人,关键是你的能力、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贡献要匹配。不是说中学教师没价值,而是有很多人可以把中学教师做的很好,而你完全可以做他们做不了的事情,对社会更有贡献,但是你不去做了,这是问题所在。”张海霞说。
她认为,导师对此也是有责任的。很多老师从不关心学生的思想,不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作为老师,不能只教给他们知识,为他们规划好所有事情,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从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发现自己的价值。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