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王大珩: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
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谓
在完成《看似配角 实为核心》一文后,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记者与先生有很好的私交。因而,有人希望通过记者请他参加各种会议。但先生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绝不会给“拉大旗做虎皮”的人可乘之机。
记得,当年有人想号召同行组织会议,收取会议费牟利,并称之为“王大珩学术思想研讨会”。组织者先后3次去王大珩家里请他登台——只需要坐一坐,都不用讲话。均被拒绝。他认为这样的会议没有意义,坚决回绝。
蔡恒源告诉记者,已九十多岁高龄的王大珩这几年身体不太好,除了关心中国光学事业发展,一直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即:现在很多人把他称作“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他认为很不妥。
他说:“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2007年12月18日,针对科学界的不良现象,王大珩在《北京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什么是科学精神?》。
他在文章中概括出科学的六大特征,即科学具备一元性、诚实性或严格性、严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一性或严密性、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
他在文章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原因之一是有些做法、有些探索、有些方针政策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
他认为,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如果科学化能够搞得好一点,大家的认识就容易一致。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人们最容易形成共识,最容易团结在一起。
他相信,科学化会为建设强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