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04-25

中国科技去哪儿了?

  如果把中国比作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巨轮,那么科技创新无疑是助推其前行有力的发动机。

  尤其在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外患”,应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内忧”时,只有依靠创新,才能驱动中国巨轮。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一台发动机,那么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就像22岁的牛顿发明了微积分、29岁的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31岁的杨振宁荣获了诺贝尔奖,青年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还是变革科技体制的中坚力量,更是科技现代化的未来。

  这就是我们发起“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的缘由。他们的“美”包括埋头于科学研发的职业之美,像牛顿在苹果树下深思,或者像陈景润在6平米小屋里所进行验算;他们的“美”也包括创造发明的激情之美,比如乔布斯推出没有鼠标、没有键盘的iPad,又比如被誉为“企业魔术师”的小米公司老总雷军;他们的“美”还有热爱生活的人性之美,比如居里夫人喜欢晒着从后花园照射进来的阳光,坐在办公室的橡木书桌前给朋友写信,或者袁隆平喜欢打扑克、下象棋和唱歌来放松心情。

  当然最重要的“美”体现在科技成果上。可惜的是,不少成果并未落地、生根、发芽——根据国家发改委2013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所以,我们一方面“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探求“中国科技去哪儿了?”

  中国科技去哪儿了?那些急需转化的科研成果,可能迫于种种原因,静悄悄地留在实验室里。实验室是科研的主要舞台,留在这里的应该是科技工作者,而不是科研成果。但事实是,有的科技工作者时间花在了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不得不用休息时间搞科研。

  中国科技去哪儿了?那些频繁登上国际期刊的学术成果,可能寂寞地躺在科研人员的“功劳簿”上。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的数量还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从原创性论文到可用性成果,中间这个阶段往往没有显在利益,“企业不愿意投,国家也难以关注到”。

  中国科技去哪儿了?那些填补了学术空白的重大发明,或在漫漫审批路上一再搁置,或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出现“两张皮”现象——教育科研现状是,成果很多,但是与产业无法对接;企业压力也很大,自主创新急需科研支撑。

  就这样,科技创新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创新需要“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可是他们的主要精力并不在科研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研成果转化,但是由于政策、机制等原因,科学家普遍没有精力和热情做转化工作,很多科研成果只在实验室研发试验。

  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仍然有一批科技工作者,坐在“冷板凳”上,书写着带有温度的故事。这些“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名字应该被人们记住,他们的科研成果应该被人们看到。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应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