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08-15

评论:我国科技水平近年来已有大幅提升

  今年4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正式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的报告,对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做出积极评价。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论文发表数量大幅增长,但这种积极变化总是伴随着社会对“中国论文重量不重质”“唯SCI论”的质疑。

  其实,对于科技论文的批评并非孤例。近年来,科技论文、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表征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无一不受到严厉程度不一的批评。纵观这些批评,几乎形成了一种模式:科技论文数量多了,质量不高;科技成果多了,转化不够;科技投入多了,科技实力不强……在否定已有成绩的同时,批评者还常常拉上欧美科技强国作为参照物,以印证中国科技发展之滞后。不可否认,这些批评指出了中国科技发展中亟须破解的问题。但这种言必称欧美的一味批评合理吗?

  相关阅读:

  >>  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论文的质与量?

  >>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2014年有可能跃居全球第二

     >>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2014年有可能跃居全球第二

  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条件。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而此时我国仍沉浸在战后的萧瑟中。资源贫乏、经济条件差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如此的基础条件上发展科技,难度可想而知。时至今日,人均科技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均衡等仍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展开研究到获得成果,再到形成文章、形成成果,再到最终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积极效果,需要少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的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至今不过六十多年,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召开至今也不过三十多年,希望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我国薄弱的科技基础条件形成可以匹敌欧美的科研成果、科技实力,这不仅仅是一种不合理,也是一种浮躁。

  实际上,在薄弱的科技基础条件上,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值得称赞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投入规模的提升、科技论文及成果数量的增加,也体现在科技论文质量、科技支撑能力等诸多饱受批评的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SCI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19%,被引用次数年均增长率30%,科技论文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科技论文质量同样大幅提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更是引得世界侧目。经济强劲增长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持。不可否认,距离科技强国的美好目标,我们还有不短的一段距离。但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的科技水平,会发现近年来其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即使与欧美强国横向对比,我国与之的科技实力差距也在缩小。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10年曾发布报告,称美国在科技方面仍保持世界领导地位,但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科学和工程能力的努力正取得成果,他们与美国的科技差距正在缩小。

  当然,提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科技,并不意味着拒绝对中国科技的批评。这些批评饱含着对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拳拳期待。但是,就如同用打骂期待学子取得好成绩一样,用批评表达期待是一种最简单、也最缺乏效率的方式。因为和盲目自信一样,妄自菲薄同样不利于发展。(原题为:《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科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