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04-02

包为民院士:人才培养是航天事业首要战略

  17万航天人,32名两院院士,450多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9000多名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研究员,2000多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不仅如此,这些优秀人才还组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科研队伍。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最年轻的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航天人才队伍正处于壮年期,载人航天队伍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而在科研一线,我们的主力军大多是‘80后’,35岁以下的占75%;总设计师以‘60后’、‘70后’为主。这个年龄结构非常适合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包为民看来,人才战略,则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过程中的首要战略。

  他介绍说,三大特点、五型人才,是当下培养年轻航天人才的主要路径。“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主动让贤;领导敢于压担子,善于搭舞台;针对个人优势,因材施用,这是目前培养年轻航天人才的三大特点。”

  为使每一位航天人都拥有成才的通道,包为民将航天科研人才划分为“大家”、“帅才”、“将才”、“全才”、“专才”五种类型。

  “‘大家’是院士、国家级的专家;‘帅才’是能驾驭整个工程的大师;‘将才’是领域领军人物;‘全才’是综合性人才;‘专才’是专业领域人才。”包为民介绍说。

  “另外,航天人才培养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航天精神。”包为民说,“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和“‘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年轻航天人才成长的精神财富。

  羡慕,是俄罗斯航天人对我国航天人才梯队和发展模式最直观的感受。“在交流中,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普遍反映,很羡慕中国的航天事业。”包为民告诉记者,“他们自我感觉年龄大、任务少、人才流失严重,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基层科研人员待遇不高,成为航天人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一段出现过高学历人才不愿在一线干的情况,因为一线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包为民介绍说,目前航天科研经费里人员费用的比例一般是6%,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国家对航天企业设置了工资总额限制,随着科研人员的增多,僧多粥少已成必然。

  “前几年,像清华、北大、北航这些学校的学生,我们是招不来的,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是出国,第二选择去外企,第三选择去政府。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会选择航天事业单位。”包为民认为,经费比例和工资总额这两道关卡,确实限制了航天领域的人才吸纳能力。

  “这几年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宣传比较多,使航天科研人员有了荣誉感,但仅靠荣誉感吸引人才并非长久之计。需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一线科技人员更多的关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包为民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