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救灾机器人被寄予厚望
而重金属的防护罩一般都很重,会导致机器人移动能力下降,人们只能加大机器人的电机功率,而电机功率增大往往导致机器人体积变大,又需要更大更重的防护装置。“有点像揉面,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姚辰介绍说,过去危险作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正常安全工作的核电站,通常其作业环境的辐射能级比较低,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对机器人的核心元器件造成致命损害。而发生事故后的核电站辐射水平远高于正常值,要求机器人具有极强的耐辐射能力。目前世界范围内,仅有个别型号的核辐射环境工作的机器人具备这种能力。
为有效应对核能高速发展带来的广泛的核安全问题,我国在“十一五”末期已经启动了在强辐射环境下工作的危险作业机器人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多家单位研制的核化侦察机器人,已初步具备在强核辐射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其防护等级达到40戈瑞(辐射剂量单位),现在已经配备给不久前成立的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
期待未来大显身手
在“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已经研制出4种面向灾难搜救、特别是地震搜救的机器人,包括旋翼飞行机器人,废墟表面、废墟洞穴、废墟缝隙搜索机器人,去年还在北京凤凰岭的国家地震救援基地成功进行了实战演习。韩建达说,目前我国救灾机器人已经有了几种类型的试验样机,处于向实用系统过渡的阶段;但在救灾机器人的种类上,还有待进一步系列化。“国际上用于搜索的机器人与我国类似,但最近国外有一些大型、重载机器人值得关注。”韩建达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立项支持相关研究。
姚辰则特别指出,核电站建设时就要为机器人预留救援通道,“如果要求机器人力量大,相应地,机器人体积也会大,那么一般的人用通道是不够的。上世纪70年代核电站建设时可能没有这方面考虑,并且当时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也不够成熟,现在在建的大多数核电站应该考虑预留机器人救援通道”。而且,姚辰对耐辐射救灾机器人的研发潜力表示乐观。
另据德国《图片报》日前报道,为了应对福岛核电站危机,日本已向德国政府请求提供远程遥控机器人。德国联邦公民保护和灾难救援署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温格表示:“在德国,这种机器人用于核心技术设备中,因此需要日本提供详细的要求,我将向联邦各州征调这种机器人。”
从网上留言看,网友们对救灾机器人在核危机应对中发挥作用充满期待。韩建达认为:公众迫切地期望将促使救援机器人这一高技术快速发展,从试验样机走向实用装备;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看到机器人在各种危险场合完成搜救使命。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