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青年报 雷宇 朱娟娟    发布时间:2009-12-29

"关注逃离工科现象"之二:他们为什么逃离工科

  埋头苦干不如一张证券?

  胡力目前在上海的某家IT公司做销售经理,而学冶金专业出身的他此前已经在该领域内从事了3年的技术工作。

  2008年4月,胡力考虑改行,对付出多年艰辛的专业的留恋,让他足足思量了一个月,“每天晚上都是彻夜难眠”。

  虽然之前“技术人员”的背景对他现在的销售职位有所帮助,但转行的另外一层原因,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压力”。

  胡力说自己现在最烦听到这样的报道,“‘冷’工科与‘热’就业”。

  “我们当时的专业是好就业,但是大家收入都是1200元(每月),人家法律专业工作是不好找,一旦进个律师所怎么也能赚个三五十万,”提起自己当年的选择,他愤愤地抱怨,“为什么就业热还会报名冷呢,绝不是没报的学生傻!”

  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工科专业就业优势明显:如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飞行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无论是“211工程”院校还是非“211工程”院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高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高的薪金回报。恰恰相反,调查同时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在北京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做财务工作的张小姐介绍,我国金融业与制造业的收入差距比国外大得多,且不说拿几十万、几百万元高薪的高管,一个金融专业专科毕业生进银行做柜台先生、柜台小姐,起薪就能在每月2500元以上,几年后年薪可升至5万元乃至更高,而多数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则有些汗颜,一般起薪也就每月1500元左右,即使在工厂干到退休也很难挣到5万元的年薪。

  不仅仅是收入。一年多的比较和观察中,细心的胡力发现,工商管理、经济(包括财会、金融、经济学)等专业业务发展迅速,其升职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升迁之路漫长得多,一般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就长达一年,熬到高级工程师需要20年左右,而往往等实习过后,同期毕业学经济的一些同学已经混到主管了。

  “100个工程师里,只能出几个高级工程师,而几个高级工程师里,只能出一个管理者。哪一天才是出头之日呢?”在胡力的反思中,透着人生哲学的思辨,“当周围一些人花费同样的时间后取得了你十几年或一辈子才能取得的成绩和财富时,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埋头苦干不如一张证券,有人甚至辞职回家学起金融,专心炒股。而来自招生考试部门的统计显示,这几年,经济(如金融、外贸、会计、经济学等)、管理、法律、新闻、艺术、英语六大类热门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但报考热度依然不减。

  逃离背后是一张环境的大网

  清华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孙禺教授认为,大量拔尖学生不再“投身”水利水电、测绘地矿等工科专业,而一拥而上地奔向金融、银行、法律等热门行业,同样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价值取向: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不仅“有名有利”,而且过上光鲜亮丽的“白领”、“金领”生活是多数人的期待。

  “付出与回报的比较值正左右着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在王孙禺教授看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开始旺盛,工科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在社会心态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成为一种流行的主色调,几代优秀的工科生选择了在戈壁沙漠战天斗地,于是有了“两弹一星”的荣光。

  王孙禺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文科发展迅速,学科不断健全,考生选择上开始出现多元化,“这一人生路径选择上的多样性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同时,工科的艰苦性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由于撬动社会心态的一大重要杠杆——工资收入在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经、管、法等学科领域率先拉开差距,工程师们则主要留在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这里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改变不大的薪酬体制,优秀者与平庸者的收入基本没有差别,他们的积极性无疑会因为与外界的强烈反差而受伤害,因此,传统工科专业被考生们或“敬而远之”或纷纷“逃离”也就不足为奇。

  “‘逃离工科’的问题不仅在于‘工科’这个学科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环境的改变,他们逃离的是一种逐渐消减的环境生态,投奔到一个优势资源已经向经济、金融、地产等热门行业倾斜的系统中。”本年度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一位参会专家这样分析。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