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青年报 雷宇 朱娟娟    发布时间:2009-12-29

"关注逃离工科现象"之二:他们为什么逃离工科

  离开清华园两三年了,赵静至今仍不明白同班的男生为什么会选择经济系。

  赵静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全班35个人,新生见面会上大家一聊,彼此都很惊讶“都是各省理科前十名,还有国际奥赛金奖得主,两三个省里的状元”。辅导员的介绍同样让她记忆犹新,“班上高考平均分在全校排名高踞前三”。

  赵静说,自己是因为当时考虑女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弱些选择经济的,但“男生们为什么不去学理工科搞科研呢”?

  中国工程院此前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调查给了赵静最好的答案: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今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则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专家就此解读认为:“这表明我国尚没有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的吸引力较弱。”

  工科难解的自身之困

  湖北某高校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张文,刚走出校门4个月,而今在天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从事订单管理。

  4年大学生活,张文用“苦不堪言”来形容。虽然毫无兴趣,但并不代表可以马虎了事,“枯燥、难懂的物理知识和化学方程式让我头疼,经常闻到实验室的药剂味道心情就要糟糕一整天,但还好,总算硬着头皮读下来了。”

  在张文高中时代的规划中,大学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社团活动,有文艺演出,有同学派对。

  而现实一点一点地淹没着她所有的梦想,因为“专业学起来很吃力”,一边看到文科生拿本小说都喊苦,一边默默背起书包,走进自习室完成不断积压的作业开始课程的复习,有时候甚至周末也要过上食堂、寝室、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毕业以后,父母安排了一份与她“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天津一家制药厂,但干了不到十天,她就放弃了,“每天和那些无生命的瓶瓶罐罐打交道,生活相当无趣。而浓重刺鼻的药剂味儿更是每每勾起我大学时留下的痛苦回忆。”

  对于逃离,张文直言,“一点也不后悔”,虽然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但这家贸易公司终于让她脱下了“灰大褂”,过上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除了工科学业艰苦,一些工厂的工作环境也让众多“80后”望而却步。

  本科学材料的刘磊至今记得新生报到时,第一件事就是去领一双牛皮大头鞋,有师兄解释,这是为了怕实习时一般鞋子在车间走动踩上钉子,刘磊当时就觉得内心一阵阵发冷。

  不久后的工厂参观一日游:杂乱的车间、轰鸣的机器,灰暗油腻的工作服……更是让刘磊坚定了“逃离”的决心。

  刘磊开始一边应付本专业,一边咬牙选修了经济学的课程,过年回家听学经济同学描绘的蓝图,更是认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社会精英”的感觉。

  大四那年,虽然刘磊所在的学校这个专业全国首屈一指,找份工作完全“不在话下”,但他最终选择了跨专业考研,在学校周边找间小屋,刘磊孤独地付出了两年艰辛,终于熬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专业研究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