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7日报道,武汉大学对当地300多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中毕业后,选择“上技校”和“职高”的高达72%,成为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而选择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仅占18%,还有10%的学生选择直接去打工。
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
今年6月,麦可思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的子女,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较高。另外,在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所占的比例,均高出在“211”院校中的同类生源的2~5个百分点。
有网友指出,既然一线城市的户籍壁垒在短期内难以打破,而且当下农民工子女更青睐上技校,那么我们何不给他们开通职业教育的“绿色通道”,让他们在流入地免费就读职业学校?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曾表示,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会受高考户籍制度限制,但我们可以在帮他们就读中职这点上有所作为。“像北京这样中职资源富余的城市如果能多招一些中西部的学生,让他们就地就业,是个很好的办法。”
据了解,为适应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学习需求,从2008年起,上海在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开放招收农民工子女。凡进入中职校的农民工子女,均享受上海市中职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今年开始,北京市也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此外,有专家建议,一些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或可推行免除参加高考、不分户籍注册入学的政策,落实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升学的问题。同时,提高技校、高职高专的教育水平,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有网友评论指出,流动人口多集中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容量毕竟有限,教育资源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向所有流动人口开放。因此,流入地政府应设置合理的制度标准,比如在流入地有稳定职业并工作到一定年限者,或为流入地交纳过一定数额税赋的流动人员等,才有资格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优惠政策。(韩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