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武汉12月11日电 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一段发展低迷期后,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职业学校自身变革图强下,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记者近日在湖北和宁夏两省区调研中发现,职业教育以其就业渠道的畅通、低廉的学费、灵活实用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首选的教育方式。
--职业教育迎来发展“黄金期”
和东部地区一样,上世纪90年代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也跌入低谷,招生数量严重不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彦龙告诉记者,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多,作为培养企业工人的中职学校,进入了“冰冻期”。武汉情况与此类似。2000年,武汉市中职学生在校生人数只有1.8万多人,中职学校惨淡经营,许多学校根本就招不到人。
这种情况现已根本改变:不是再为招生犯愁,而是为学生报名人数太多犯愁。武汉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处莫占祥处长说,从2003年开始,武汉职业教育开始“回暖”,那一年在校生达到3万多人,此后几年招生规模大幅上涨,每年都要招4万多学生。湖北省教育厅职成教育处副处长唐其华说,从2004年起,全省中职招生每年增长40%,今年达到46万人,生源好,但资源不足,招生只得提前关闸,一些中职学校出现招生“挤破门”现象。宁夏机电工业学校校长荣标说,学校每年仅能招1000人,可报名的有1500人,大大超出学校规模。银川第一职校校长张秀芹为此也是“又喜又忧”,今年报名的多达3000人,但学校只能招1500人。
中西部职业学校不仅招生数量大增,而且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校长肖鸿光说,现在老百姓对职业学校认同度有很大提高,观念更加务实,择校更趋理性,以前是那些“差生”才会送到职业学校,从2004年起,中考成绩很好的学生上职校逐渐增多,学校还为高中生返读的办了3个班。莫占祥介绍,武汉市今年高中生返读中职学校的有1000多人。
记者在武汉仪表电子学校采访时碰上机电05201班的叶文娟同学,她今年20岁,在社会上闯荡了2年,深感没有技能不行,哥哥曾在这所学校学习,工作后从普通技工升做了工艺员。她说,现在只要学有一技之长,进一个较好的企业不难,自己一定能干得不错。“入口旺”源于“出口畅”,莫占祥说,中职生正在成为企业的“香饽饽”,大部分在校就读时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每年到了三四月份,企业就来学校要人。近三年来,武汉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在第二产业就业约占50%。
--职教强化“实用”与“适用”特色教学
谈到“入口旺、出口畅”的原因,莫占祥分析,首先这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企业需求增大密切相关,是用工市场助推职教红火发展。其次职业学校主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培养与主导产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记者采访的1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都注重教学改革,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不断淘汰老专业,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办出了职教品牌。宁夏机电工程学校提出“三用”教学原则,即基础文化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实用,并围绕着这个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校长荣标告诉记者,学校以前只有一二个专业,如今已形成机电工程、汽车、计算机、机械四大骨干专业群20多个专业,专业课老师占七成。尽管学校比较穷,但舍得投入购买实训设备,近年来共投资了2000万元,建立了4个实训中心,保证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操作学习。武汉市交通职业学校提出“三突出”办学理念,即突出职业道德、突出动手能力、突出专业新知识学习,所有学生都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和技能。校长丁子义介绍说,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占70%,理论课占30%,以前恰好相反。学校实训车间近三年来每年投资1000多万元,实习用的各类机器共有5500多台,工位近3000个,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记者采访看到,学校70%的教室都是实训室与理论课堂合二为一的,老师讲完了理论,学生马上就可上机操作。
莫占祥说,这些中职学校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就业开课程,面向订单抓培养,基本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政策环境借东风 企校联姻助升温
记者调研发现,国家政策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为职教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显富谈到,这两年学校大发展有两个大背景,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二是国家高度重视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学校人才需求拉动,毕业生走俏。王彦龙说,国家实施发展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和“四个计划”,带来职教的春天;特别是对中职生资助面达90%的政策,大大增强了吸引力。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职教发展。宁夏教育厅职成处处长董宏伟说,区政府将每年补贴职教经费5000万元,还将从劳务输出切出1500万元用于职教。武汉市提出中职招生与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两年,每年11万多名初中毕业生近半数到中职学校就读。莫占祥介绍,武汉市逐步加大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2006年提高到30%,同时把总价值近亿元的电脑、数控机床、激光加工器等教学设备发放到市内部分中职和高职学校,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和紧缺专业建设,推进了这两年中职学校发展。
企业出于发展需要,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促进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精伦电子班、NEC班、鸿景班……武汉仪表电子学校10多个班被冠以企业名字,都是武汉光谷的企业下的“订单”。50多家大中型企业与武汉市交通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培养人才关系,企业通报人才需求、派专业人员兼课、输入企业文化,还提供一定的教学用具。记者在学校里看到,学生的实训汽车有些是神龙公司还未上市的新车,这是公司提供给学校的教具。今年又根据神龙公司业务拓展需要开办了接车员专业,共招收7个班300余人。丁子义说,许多学生都是从汽车修理专业转过来的,再接受一年专业学习就可以去企业顶岗实习了。
由于宁夏大企业很少,宁夏机电工业学校和山东、福建的一些企业,采取了2+1、1+2的订单式培养,即前一年或两年在宁夏学习,第二、三年到外地企业顶岗实习。荣标认为,这一方面解决了宁夏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东部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学校也得到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