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09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

  意外发现再次让月球成焦点

  1994年,美国的克莱门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一些新技术绘制月表三维地形图,测量月表化学元素丰度和分布。当克莱门汀号用它携带的双基地雷达向南极发射电磁波并由地球站接收反射的回波时,地球接收的电磁波表现出水的特征,人类首次获得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证据。这给月球科学家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1998年,为了进一步寻找水的踪迹,美国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带着找水的梦想赶赴月球。

  月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水?这一重大的命题催促人们加快探测月球、开发和利用月球的步伐,人类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这颗与地球相守了数十亿年的宁静星球。2009年6月,美国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坑观测与遥感卫星,后者当年10月成功撞击月球,发现了水。

  2004年初,中国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欧洲宣布了各自的太空探索计划,提出在2020年左右,将航天员重新送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在此期间,印度也正式宣布启动月球初航探月计划。月球探测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探月成果丰硕,但对月球了解还非常局限

  人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第一次探月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这次探月热潮中,人们仅在月球正面约占全月面积5%区域的9个地点取样返回,月球车在月球正面巡视勘察最远距离也仅37千米。因此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还比较局限和肤浅,探索的渴望使得人类希望继续对月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与上世纪人类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相比,今天的月球探测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类在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人类重返月球,进行“好”、“快”、“省”的探测奠定了基础。

  微小型化技术的发展。微小型化技术特别是超微型加工技术和集成技术的进展,使探测器平台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实现了微型化、超轻量化、模块化。

  先进推进技术的出现。在推进技术领域,出现了电推进技术、空间核推进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推进技术。新的推进技术不但可以降低月球探测器的成本,而且有望成为未来月球探测器的重要动力装置。

  自主控制和智能技术的提高。高级自主控制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已使深空探测器的操作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自主化,探测器能够自主完成导航控制、数据处理、故障判断和维修工作,以及月面着陆、自动取样与返回。

  新型传感器技术的问世。随着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月球探测器的各种新型科学探测仪器不断涌现,探测精度和分辨率成倍提高,并可根据探测需要选择各种专用探测仪器,例如高分辨率CCD相机、不同频段的光谱仪或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可钻入月面的传感器。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探测精度,扩大了探测范围,还使探测器能够“一星多用”,提高探测效率,降低发射费用。

  此外新型空间能源转换技术的发展,使空间电源向着高效、小型、轻便的太阳能电池方向发展。先进复合材料的广泛使用,大大减轻了探测器平台的重量。深空探测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能够对远在火星甚至木星、土星,乃至更远空间的深空探测器进行精确跟踪、遥测和遥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