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李希贵: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
2015-01-06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跨界思维突破教育瓶颈

  有数据显示,2014年被冠以全国性的教育论坛超过了1200场,也就是说,每天都有3个以上的论坛在同时拉开帷幕。更值得关注的是,以新媒体、第三方智库甚至其他行业为主办方的论坛大行其道,超过了任何一个年份,悄无声息中,一大拨业外族群穿越边界走进教育。

  诸多积重难返久医不愈的教育沉疴,也因此迎来了跨界思维互联互通的新机遇。

  无须多说,单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跨界思维,就向教育变革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和多元的渠道。

  首先是基于移动互联的用户观。很多企业突破了过去传统的客户概念,优先考虑的不再是产品和利润,而是把用户需求和如何黏住用户作为公司的重大战略;他们也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只关注大客户的习惯,转而面向一个个“最细胞”的用户;他们还改变了传统客户思维中一次性交易的短期行为,转而试图与用户成为终身朋友,进而希望与之长期合作,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

  这样的跨界思维方式,恰恰是校园里极度匮乏的,如何松一松抓分数、抓教育GDP的那只手,让教育者的眼睛不再仅仅关注教育的“利润”?

  当我们把学生看作用户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在意他们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才会扎根课堂;师生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适切的课程产品才有了可能,师生平等的校园生态才会自然显现。这个时候,真实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其次,无论我们是不是愿意,也无论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以线上线下学习相融洽的O2O学习模式已经来到了孩子们中间。线上学习的市场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线上平台强有力的黏性,而游戏化便成为平台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当线上的学习因为好玩而模糊了学习和游戏的边界的时候,学习和学校都必须重新定义。

  当孩子们带着线上的体验走进传统的教室时,也必然带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渴望。他们不会喜欢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的学习生活。因而,如何让学习变得好玩,以游戏化的思维解决长期困扰我们教学生活的顽症,是我们绕不开的选择。

  另外,互联网时代,当人取代商品成为所有信息的核心节点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跨界知识储备。一个“个体”或“学校”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越密,你的价值就越大。这种关联性向我们教育工作者猛击一掌。本来,我们的教育就是特别讲究联系的,不仅包括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包括各领域之间的联系,然而不幸的是,分科教学画地为牢,恰恰让我们常常失去这样的关联;育人本是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能产生教育效应,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痛心疾首;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和精神成长,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如此系统地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关联性模型。教育,依然靠的是零散的经验和想当然的判断。

  基于移动互联的跨界思维,让我们为之一振,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转化为信息,任何信息都可以相互关联,任何信息的关联之中,都可能生成意想不到的观点。

  留意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关注学生的每一次感动。喜怒哀乐间,倾听他们花开的声音;酸甜苦辣中,欣赏他们果熟的欢笑。把学生们的一切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间,每一位教育者的内心都装有一位位全信息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进入理想天地。

  跨界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超越之前思维的局限,突破传统工业时代那套讲究程式、严密、控制的思维模式,寻找到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甚至重新审视自我,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李希贵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本文原载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1期)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李希贵:一直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
· 李希贵:后行政班时代的教育追求
· “中国教育家成长联盟”成立大会主讲人之李希贵校长
· 魏书生李希贵冯恩洪答教育家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
·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主题发言
· 北京市十一学校发布章程:教师有权弹劾校长
·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有什么样的条件 就办什么样的事
· 校长论坛:三大教育家点燃教育家梦想
·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扮成“海盗船长”引围观
· 北京十一学校:多种举措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