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广游泳课有多难?
夏文曾经想在昆明城乡接合部一所小学做一个教学实验——租用学校附近疗养院的游泳池,自带游泳教练,教孩子们游泳。
在这所学校的周边有开放性的水域,很多孩子都会去游野泳。每年都有溺水事故发生。
尽管经费很紧张,可夏文还是想试试,连给孩子们买泳衣的钱都计算在内了。
夏文费了很大劲儿才说服了老师。可没想到,这件事情临时吹掉了。“谁也不愿意也不敢揽这个责任。哪怕出现一例事故,影响都会太大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老师也承认,曾有学生提出要求:老师教我们游泳吧。可是,组织学生去游泳是一个大型的活动,不仅有费用问题,也有安全问题。万一路上有问题,怎么办?“我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做到。”这位老师说。
而在基层学校,体育老师的缺乏是一个最直接的问题。
高洪兵所在的马厂小学,一共有8位老师,其中并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退休的老校长就兼职做了体育老师,可是也没有条件教学生游泳。
即便有了体育老师,经费也是一道难题。
灵泉中心小学的36名教职工中,有两名专职的体育老师。在学校所在的开远市,有一家游泳馆。可是去游泳馆是学生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马维薇算了一笔账,游泳衣,泳票,还有来回的乘车费,都需要钱。而当地的经济不算富裕,住宿是免费的,吃饭也有国家补助,可一些开销还是避免不了。不少学生一个星期只有20元的生活费,条件好一些的有30元。这笔费用被不少同学用作车费,近一些的地方单程车费要6元,最远的地方要12元。来回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马维薇的学生都没有见过游泳池。问学生去哪里,学生不说游泳,说去洗澡。去哪里洗呢?回答是潭子里,很浅的。马维薇一再强调,那也不能去。如果伙伴入水了,你怎么办?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不知道。
马维薇和同事们一再告诉学生:同伴掉到水里,首先自己是学生,没有能力救起来,要先确保能自救。其次,一定要大声呼救,请有能力的人来帮忙。
一位基层老师颇有些无奈地说,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能做的事情。更多的事情,还需要行政力量介入。
推荐内容>>教育部:拟将学生非正常死亡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推荐内容>>教育部:中小学要控制假期作业 开展防溺水教育
相关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通知
推荐内容>>教育部向中小学生发放防溺水安全教育挂图卡片
推荐内容>>教育部就安全教育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推荐专题>>快乐暑期,安全不“放假”
水域安全教育是预防溺水的关键
意外溺水事故并非不可避免。王斌说,在2002年的世界安全大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80%以上的溺水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对学生进行水域安全教育是预防溺水的关键。
王斌建议: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水域安全事故监测网络。对出现的每一起水域安全事故都应按相应程序和信息要求严格登记在案。这个网络数据库对于分析水域安全事故的成因、机制及应对策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应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健立健全水域安全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水域安全教育进中小学课堂;加大对相应设备(游泳池、救生器材)的资金投入。此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课外的水域安全培训,引导其规范健康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7月16日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进行微访谈时表示:“这么多年来,每当看到溺水事故发生,心情都非常沉重。发生事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我们提倡有条件地区要教孩子们游泳知识和技能。”俞伟跃说。在农村长大的他坦言,确实很多地方还不具备条件,但是在农村,河流、水塘也可以学游泳,关键是要有安全措施,一些基本的救生器具要准备好,特别是孩子游泳时要有大人带领、看护,而且不要到不适合游泳的危险水域戏水玩耍。
俞伟跃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透露,教育部门正在推动将学生非正常死亡情况纳入对当地政府的考核。此外,他表示,还要争取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并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记者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