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相继罹患癌症 恶疾隐患为何被忽视
常规体检不易检出
“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升,常规健康查体在城市已较为普及,但很多人至今仍陷入一个误区中,以为常规查体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癌症就远离自己了。”汪波表示,“不少癌症患者也纳闷:自己年年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但癌症为何还是成了‘漏网之鱼’,没能及早发现?”
“癌症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大大增加治愈机会。”汪波表示,“但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常规体检能够发现的早期癌症很少,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只有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几种。”
体检过的人都知道,各个科室门外都排着长队,医生像流水作业一样,检查得很仓促,这样,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就有可能被忽略了;很多单位都会选择一些非常基础的检查项目,如内科、外科、血常规、尿常规、胸片等。这样,员工个人就失去了选择体检项目的权利。体检项目并不是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具有针对性,也就容易漏掉很多发现癌症的机会。
其实,常规体检并不等于早期查癌,更不是专门的防癌体检。比较简便易行的防癌检查是血清学防癌检查。据介绍,肿瘤标志物是人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物质,它在肿瘤患者体内含量明显超过正常人,通过血清或血浆测定其含量,就可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肿瘤诊治的风向标。
“但是如果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意味着肯定没得肿瘤。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肿瘤的诊断并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刘荣解释道,“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会升高,比如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但同样是这些肿瘤,即使已到了中晚期,肿瘤标志物仍在正常范围,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
“人们应该做到‘个性化体检’,定期找专家问诊再确定体检项目。”刘荣介绍道,比如年龄大、有咳嗽、咳痰、抽烟等高危因素的人,定期做低剂量CT,比做X线胸片更有利于发现早期肺癌;有宫颈癌、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可以把筛查的年龄提前,可以选择准确度更高的检查方法,如宫颈癌的筛查可以选择LCT,而非普通的宫颈涂片;乳腺癌的筛查可以选择乳腺彩色B超。
“高危人群”应警惕
李开复分析自己过往职业生涯中负荷过重、睡眠太少时,他提到:“在以往的职业生涯里,我一直笃信‘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所以给自己的负荷一直比较重,甚至坚持每天努力挤出三小时时间工作,还曾天真地和人比赛‘谁的睡眠更少’、‘谁能在凌晨里及时回复邮件’……努力把‘拼命’作为自己的一个标签。现在,冷静下来反思: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
“现在淋巴瘤的发病人群却趋向于年轻化了。”医学名人哥波子在微博中表示,现今年轻人普遍心理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熬夜,这些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监视、清除功能减弱,进而诱发淋巴瘤。长期“压力山大”,患任何肿瘤的几率都会增高,而不仅仅是淋巴瘤。
“癌症家族性和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与癌有关疾病的人群、不良生活嗜好人群、职业易感人群、个性易感人群等都是癌症的高发人群。”刘荣介绍道,长期患有慢性胃炎、宫颈炎、乙型肝炎、皮肤溃疡的患者易患癌症;长期吸烟的人群易患肺癌、胃癌;长期接触医用或工业用辐射的人群,接受超剂量的照射后,易患白血病、淋巴瘤;长期吸入工业废气、城市污染空气的人群易患肺癌;精神长期处于抑郁、悲伤、自我克制及内向的人群,也容易患癌症。
专家表示,针对恶性肿瘤,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淡泊情志,经常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可以减少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此外,高危人群一定要记住普查、体检、随访,抓住早期信号,保持身体健康。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