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图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支持系统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高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人民教育,2001,(1).
[5]王吉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沿革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0,(1).
[6]黎加厚.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1999,(7)
[7]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3)
[8]董玉琦,解月光.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9]刘向永.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2001,(6).
作者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广播电视学院 邮编:130117
作者简介:
刘向永,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国际比较。曾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网络科技时代》(教师版)、《外国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及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术论文十余篇。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研究生会副主席,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