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入园收费不菲且看涨
记者手中有几家幼儿园的报价:某幼儿园星星园年费用45500元,3800元/月;红黄蓝幼儿园3岁以下2480元/月,3岁以上2280元/月;童学园幼儿园3岁以上1050元/月,3岁以下1100元/月。
从上面的数据看,最高的月均接近4000元,一年费用近5万元;最低的月均千元,全年下来也得上万元。
有家长认为“上幼儿园比上大学都贵”。据市经济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2.6万元。若以此为参照,即使选择一般幼儿园,交费后,一个普通职工的年收入也就所剩无几了。
“不但贵,而且还在看涨。”一位家长对记者说,“现在我们都快成‘孩奴’了。”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初部分幼儿园调价,大多数园月均涨了100元—300元。一位家长认为,“涨价可以,但应该有所值,孩子们从涨价中最终能得到什么呢?”
“您可以接受的每月入托费是多少?”徐时医生在社区网上作了一个初步调查,被调查的200人中有80%能接受1000元,13%能接受1500元,4%能接受2000元,接受3000元以上的仅3%。此外,还有不少人表示如果有低于1000元/月的选项,就选1000以下的。
不少家长认为,回龙观和天通苑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在五环之外,从房屋性质上看,基本都是经济适用房。在这样的区域,能上得起高价园的家庭毕竟是少数。
面对家长入园贵的质疑,幼儿园作何解释呢?记者来到天通西苑一家幼儿园。老师报出收费价,在8折优惠后是2380元/月。记者吃了一惊,“怎么这么贵?”“我们实行小班制,每班10-15个孩子,还开了多门才艺课。”老师回答。
在回龙观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记者提出相同问题,园方的回答更有“底气”:“我们是品牌园,投入高,户外环境、室内设施配置都高,师资水平也好。”颇有点“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意思。
一位业内人士说,民办园与公办园不同,费用基本上是投资人自筹的,教师工资、房租、水电及教学玩具都自己解决,各项开支都比公办园大,所以收费自然也会高些。
记者请一位幼儿园投资人算了一笔账:按照100个孩子的规模、月人均收费1650元,按照每年入托10个月算,刨除各项成本年利润有5万元。如果这家园使用的是配套设施,现50万元的房租10万元即可打住,利润会大幅度提高。
一位民办园的负责人坦言:“现在的入园收费确实比较高,特别是那些使用公共配套设施、规模较大的民办园应当有一定的降价空间。”
4.孩子入园“难”在哪里?
“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是什么?市教委学前教育处负责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增长快;二是近年来部分企事业单位自办园关闭,幼儿园总量逐年减少。三是公办园、优质园数量少。
回龙观、天通苑都是近十年才崛起的大型新居民社区,既没有老公立幼儿园可依靠,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自办园,完全靠市场调节,出现“入园难、入园贵”应在预料之中。
1998年10月,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建设序幕拉开。居住区规划总建筑面积850万平方米,居住人口约23万人,这是当年回龙观的建设蓝图。
如今据初步测算,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社区各有约35万-40万人口。由于房价相对便宜,大批年轻人在此安家落户,它们成为两座“年轻”的城市。
地铁13号线途径这两个社区。据地铁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它的日客运量已从最初的6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45万人次,其中在回龙观、天通苑等几个站点,乘客的增加尤其明显,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超过100%。
以年轻人为主的两大“新城”,必然导致“生儿育女”现象相对集中,加上追逐“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等美好意愿,使得“年轻”新城迅即成为“宝宝”之城。
记者到社区采访时,几乎在每个小区都能看到相同的场景:阳光明媚时,到处是晒太阳的小宝宝。一个小区到底有多少孩子?
回龙观龙腾苑六区有1800户居民,该居委会负责人说,“小区里约有200个学龄前儿童”。像这样的社区在回龙观还有十几个。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回龙观学前儿童至少不下7000人,而天通苑学前儿童有4000多人。
一方面是学前儿童的急剧增加,一方面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比如两大社区10年来没有新建一座公办园。这成了今天“入园难、入园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不多建几所公办园?有关区县教委负责人透露,运行一所公办幼儿园,动辄需要上千万元资金,此外编制限制也是个问题。这些不是一个区县能力所及。
有专家指出,许多新建小区的学前教育配套设施“该建不建,建而不交”,也是当前“入园难”的一个原因。北京师范大学韩小雨博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她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不建、少建,或建设面积缩小、建设标准不合格,或缓建、建了之后不交归教育部门、高价出租……”
2007年,北京市有本地户籍新生儿6万,而流动人口中新生儿达到7万。这也加重了“入园难”。据回龙观某幼儿园提供的数据,在该园的537个孩子中,有京籍幼儿339人,外省市户籍198人,后者占孩子总数的近40%。
此外,孩子“入园难”与家长的观念也有一些关系。有些家长总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开始“择校”,只选最贵的,只上最好的,只认“双语”“蒙式”“艺术”“国际班”噱头,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对孩子教育期望值过高。
面对“入园难、入园贵”的质疑,有关部门回答,民办园收费实行备案公示制,成本核算,市场指导,而政府目前没有具体指导价。
5.解“困”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在公办园缺位的情况下,民办园迅速向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社区云集,各种形式的托幼园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一家位于天通北苑居民楼的家庭托儿所,一层的外飘窗上,挂着“××幼稚园正在招生”的红色横幅。记者以咨询为由敲门而入。6、7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正在室内玩耍,有一位来自河北的老师在照看他们。
在回龙观或天通苑,几乎每个小区内都有这样的家庭托儿所。据知情人介绍,这种家办园在两个社区不下七八十所,对缓解儿童入园难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如何管理和规范这种家办园,家办园与公办园及小学的接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
本市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9年3月,市政协联合民主党派,就学前教育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后,认为本市的学前教育与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邹正方副教授,市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社会法室常纪文主任,近年来都曾就解决回龙观等社区学前教育问题提出过提案。
邹正方认为,北京市十大边缘集团及一些新城,如北苑、酒仙桥、定福庄、大兴、通州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单靠区县力量很难解决,需市里统筹协调。他建议在财政投入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两个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认为,购买经适房的居民收入相对低,需要政策关怀,应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这些地区来,在公办幼儿园的布局上要首先考虑这些区域。
面对“入园难、入园贵”的呼声,教育主管部门如何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缓解或解决,已经成为家长们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