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资源清查公报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应用研究是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为达到预定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进行的探索。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开发活动。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新产品原型、样机、样件、新配方、新系统等等。
上述界定表明R&D活动具有先进性、开创性和排他性的特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
那么如何收集和计算R&D数据呢?由于R&D活动普遍渗透于教学、科研、生产和日常工作之中,进行R&D统计调查时,首先需要把R&D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这是科技统计不同于经济和社会统计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项统计调查的难点。这次清查的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填报之前,组织填报单位整理科技项目台帐,做好研究开发支出的财务核算等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填报单位逐项填报本单位正式立项的科技项目(课题),并填报活动类型或能够区别活动类型的相关标识,由此计算出填报单位应计入R&D活动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数。再由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基层单位填报的项目(课题)逐项进行审查,确认划定的R&D项目(课题)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符合清查方案的规定。除此以外,还通过进行逻辑性、约束性、关联性、匹配性审核和评估,确保统计结果真实准确。
三、开展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相关背景
近现代以来,由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竞争加剧,各国的科研活动由松散的自主研究方式向以政府为主导有组织的研究方式转变,由以大学的学术性活动为主扩展为有企业大规模参与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出现了人、财、物力大规模投入的局面。为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开展科技统计调查、及时收集科技活动数据就提上了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技指标专家组首次发布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统计手册。从此,R&D统计调查工作在世界各国逐步推广开来,目前,世界上已有上百个国家依据国际规范开展此项调查。我国的R&D统计调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原国家科委、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分别建立了我国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工业企业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之后,国家统计局建立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开始综合各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发布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和基本结构数据。
为摸清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规范和统一有关部门科技统计的标准,我国在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R&D资源清查,首次系统掌握了全社会R&D资源的总量及结构数据,为国家“十五”、“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时隔九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多,更加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和实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末,正值国家着手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监测科技中长期规划执行情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情况之际,迫切需要再次对全国R&D资源状况进行清查。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组织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
这次清查的范围是在进行大规模摸底调查和单位核实的基础上,确定对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开展科研及相关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