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科技部  发布时间:2010-11-23

R&D资源清查公报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从研发活动的地区分布也可看到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在300亿元以上的地区依次为江苏、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这六个省市R&D经费支出合计为3365.4亿元,占全国的58.0%。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并且积聚了可观的科技创新资源,已经具备了实施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这些地区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赶超科技先进国家,带动国内后发地区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设立科技项目(课题)开展研发活动是我国科研的基本组织方式,项目(课题)研究的布局和资源配置状况,都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重要影响作用。2009年全国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课题)77.5万项,项目(课题)人员全时当量200万人年,项目(课题)经费4549.3亿元。我国分社会经济目标的R&D项目(课题)经费都在百亿元以上:工商业发展为2929.7亿元,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为249.9亿元,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201.2亿元,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项目为149.2亿元,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项目为118亿元,其他项目为745.7亿元。

  衡量一国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即从科技创新获取利益的归属情况,一般通过本国民族工业的创新能力反映。按注册类型划分的清查数据就能够从利益归属角度反映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内资企业R&D经费支出为277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中,内资企业的贡献达83.4%。从内资企业相关科技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份额看,发明专利申请数为6.9万件,占74.9%;拥有发明专利数为8.9万件,占75.4%。内资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44646.0亿元,占65.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2454.5亿元,占64.5%。

  研发队伍建设是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研发队伍建设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设立的专门研究开发机构来推动,这方面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清查结果表明,2009年全国共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4.5万个。机构中专门从事R&D活动的人员142.6万人,是2000年的2.3倍;其中博士和硕士达到32.7万人,占23.0%。机构R&D经费支出为3181亿元,是2000年的3.1倍。机构中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原价3972.5亿元,是2000年的2.8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一是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强度还不高。2009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虽然达到了1.7%,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科学研究投入偏低。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2008年美国占17%,2005年日本占12.7%)和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2008年美国占22%,2005年日本占22.2%)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水平不高。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信心,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二、R&D活动是如何定义和进行统计的

  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和积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开发新的应用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