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学前教育 > 学前研究 > 专题研究 > 家庭教育 > 行为习惯
亲子依恋与现代素质培养
2001-08-27    程淮

字体大小:

  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这对七八个月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将使他感到不安、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运用标准的“陌生情境”实验,可以测查并区分出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只要母亲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每当母亲离开时他都大喊大叫,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安抚,又拒绝母亲的接触,并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盼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松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那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其孩子常常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反之,则可能是反抗或回避型。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特点也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那些见人就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易得到母亲的欢心;而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抚慰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而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及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建立牢固的积极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从半岁乃至一岁半,是宝宝与你形成巩固的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你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而且,只要宝宝乐意,你就要给孩子以更多的爱抚、帮助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要知道,这时的宝宝是一个爱的“消费者”,只有及时而充分地享受母爱,他才能与你建立起积极而牢固的依恋关系,才能建立起对他所降生的这个世界的信任。同时,你还要尽量拓宽他的接触面,让他在陌生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这里,“行为脱敏法”是让孩子克服怯生、适应陌生环境的常用方法:当生人到来时,你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他消除戒心、学会“信任”客人;再让客人逐渐接近孩子,可以先给他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就可以抱着小宝宝与你的孩子接触,这会受到他的欢迎;如果客人靠近他时他就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孩子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要让孩子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要把孩子从你的翅膀底下放出来,去接触其他小朋友,去探索自然环境,去发挥好奇心,去锻炼独立性,而不要过度限制或保护。这样,勇敢、自信、豁达、友爱、善于与人相处、富有同情心和竞争心等现代素质,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就能为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拥有健康、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础。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