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投稿专区[暂停]
从“接受美学”到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培养
2010-05-31    四川宜宾 朱俊聪

字体大小: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学者姚斯和依塞尔创立的,是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接受规律的新兴美学。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一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无数的未定因素。接受美学大师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曲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出:"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种现象,接受美学称之为"误读"或"曲解"。

  在语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这种"误读"和"曲解"是大量存在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因此允许甚至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私熟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一人,还是两人?阿Q究竟是哪个阶段的典型形象?都可以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况且,语文界对此也无定论,都是各执一词。那么,这种对原作的"误读"或"曲解"究竟是不是正常现象?接受美学认为,正是这种"误读"或"曲解",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文学发展的历史,开辟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有启示。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先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并归纳段落大意,然后总结中心思想或分析人物形象,最后罗列出几条写作特点及布置作业(讲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朗读课文并扫清文字障碍    划分段落    分析课文及归纳段落大意    总结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析写作特点    布置作业),如此公式化的教学,教师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教师师理所当然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语文教学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改革系上了"沉重的翅膀"。教师把一篇篇充满情趣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增长和更新速度比以往不知快多少倍,知识陈旧周期缩短,信息传播普及,这些都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树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则是联系学生与教材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和评价欣赏课文,不能一讲到底,从头道来,巨细皆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一起思考"。课文中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可以不讲,腾出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导师,起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可以帮一帮、扶一扶甚至可以示范,但决不能越俎代庖,用过多的繁琐的讲解和热热闹闹的一问一答代替学生的学和思。施教之功,贵在点拨,妙在开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点拨"上,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既是对原作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对课文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过去教材中单元、课文前的提示,有的把课文的中心、写作特点等结论告诉学生,有人戏称为"做一个套子让学生去钻",这不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阅读课文,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课文前的提示,不仅不把课文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且尽可能有利于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单元、课文前的提示,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激发学生更好的品味、感悟课文。余秋雨先生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这些课前提示都是促使学生自己去"默默感应"的。这正是教材编写者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法新颖灵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无定法,因文而异"。教材不同,教法也应不同,切忌公式化、定理化。教师对每篇课文要根据其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探索新的教法,以变化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引起其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可先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然后进入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并初步感悟,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其中的一幅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其他几幅画面,从而达到整体感悟课文的目的。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爱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给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想学生思维时常处于"愤悱"状态,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潜心读书,认真独立思考,使学生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课文,有时间从容地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弄懂;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思考时,要指导他们理解作者的思路要多角度、多向性、多维性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不拘泥一种途径、一个答案,力求获得多样的、求异的、独特的符合逻辑的答案。特别是能有一丁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到的独立见解,教师就要热情鼓励,就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在讨论、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上就会经常绽放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火花就会被点燃。

  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课文。文学欣赏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各以其情而自得",这是由于欣赏主体的主观差异而致,在于作品本身和读者两方面。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输送给读者的信息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其不确定性的一面。任何读者阅读一篇作品,又总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去感悟、理解、欣赏作品的。解读课文也是如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课文要让他们多读:先让其粗读课文,初步感悟,了解大意;然后细读课文,弄清线索,理解内容,达到整体感悟;最后精读课文,弄清重难点。特别是重点处、难点处、精妙处要反复诵读、品味。读,要带着问题去读,"读书要有疑,方能进步,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解读课文要提倡、鼓励多元化解读,教师不能用定性的"套"去禁锢学生,更不能用"数学化"的标准答案去框学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要允许,就要肯定,就要热情鼓励。这是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善于标新立异,以便获得突破性的认识。如阅读《雷雨》,除通常的解读外,还可解读为:文章表现了所有人物都有一种情绪,一种欲望,周萍、繁漪、鲁大海、四凤等人的欲望纽结在一块,人人都陷入到了一种深渊。也还可解读为:无论当时中国人怎样,都挣扎不出人生的悲剧命运。又如《项链》一文还可解读为:课文指出了人生的一种偶然性,人生是不可以左右的,是不可把握的,人生啊,是多么的不可测!一次偶然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阅读《柏林之围》,有的学生对儒夫上校的爱国思想提出怀疑;阅读《威尼斯商人》,有的学生敢于为夏洛克鸣不平……这样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姿态去独立思考,多元解读,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这些解读,正是接受美学"曲解"和"误读"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提倡学生多元解读课文,并不是学生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漫无边际的随意解读,人们对阿Q这一人物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决不会把阿Q屈辱的社会地位与可悲的命运同赵老太爷的地位与命运混同起来。每一篇作品既能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和幻想,又能制约读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活动。我们教师要由知识信息的输送者变为课堂教学讨论、探究的参与者,不居高临下,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适时有意识、有目的地从旁指导、点拨,自觉地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式的独立学习。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刘长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不应过度关注考试
· 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求异思维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关注:新课程政治高考体现创新精神与能力本位
· 验证创新教育 应该让学生到工厂中接受检验 
· 例题讲解千百道读写能力仍堪忧 语文教学"文海战"?
· 语文教学谨防陷入“文海战”
· “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症结在哪里?
· 教学探索:“标准”答案扭曲语文教学
· [来稿]语文教学-表演进入课堂 提高学生素养
· [来稿]语文教学-追问,击起课堂千层浪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