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减少的趋势,使得一种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如果那些正在苦读的农村孩子从报纸和网络上得知“寒门难出贵子”的论断,可能会因此动摇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唯名校论”和“唯分数论”一样有害。那种认为只有读名校才能改变农村学生命运的观点,可能会加重部分高职生沮丧和无望的情绪。
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勤奋坚韧、天资聪颖的农村孩子能够如愿以偿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但有一个现实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提醒的那样:就是重点大学提高农村生比例,也无法总体改变农村生更多就读高职高专、三本、二本的情况。因此,他认为,如何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回报率,在眼下可能比关注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更显迫切。他说:如果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业完成之后,学历不被歧视,找到工作的回报率高,大家会把眼光都对准名校吗?
不过,要让高职院校把民众聚焦在名校上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来,这可不是朝夕间就能发生的事情。
>>>相关专题:知识改变命运?出身改变命运?
>>>相关链接: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新生不足三成
>>>相关链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事实上,高职高专和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大都会加入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队伍当中,他们缺乏社会资源,地位不高,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一起构成了共和国的基石。不管他们的生活是富足还是困顿,政府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向上的渠道,并使他们保持这种希望。希望往往会让人产生向上的动力。
今年,广东省决定从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250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其中广州市提供33个席位。这种举措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招工”。在我出生的村子还没有出现一个大学生的年代,“国营单位”从农村“招工”,是一些有理想有文化的村民改变自己身份的重要渠道。村里那几位以这种方式进入国营工厂的人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增加了我们这些农村娃努力学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