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 教育时评
高校“抢生源”不能走歪了路
2011-06-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那些忙着买信息抢生源的学校,更应反思自己的“内功修炼”

  高考结束不久,在网上已经有人售卖2011年高考学生名单,其中北京考生7万名,个人信息售价千余元。山东也有部分学生的信息在网上被人打包出售。

  考生信息的大面积流出和被非法贩卖,让人们对高考管理、监控体系的严密性心存忧虑。正如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负责人分析,多半因为“内部出了蛀虫”。毫无疑问,当前应紧急行动起来,尽快挖出“蛀虫”,筑牢制度防线,坚决捍卫高考不被腐败侵蚀,确保公正。

  分析考生信息潜在购买者的组成,一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从现实来看,除了以往的高考复读培训机构,以及各种以学生为对象的高端学习用品和保健品商家,还有一个重要群体——那些为招不到学生而发愁的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校。

  这反映出当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因为人口自然变动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收益恶化、低龄留学人数蹿高等带来的生源数量下降,正在为社会所关注。今年全国高考报名总数约933万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120万人,很多省份都创了历史新低。生源下降,实力雄厚的名牌大学虽受影响较少,尚须使出提高奖学金、加大招生宣传等举措来吸引眼球;普通高校更是直接感受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陡然转变,惶然不能适应。危机最甚的,当属那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了夺取生源,通过半明半暗的手段提早获取考生名单者有之,收买中学班主任或校长“推荐”学生者有之,聘用社会机构不惜虚假承诺或广告招徕生源者有之……种种“拉客”、“倒卖”的生意手段,都已用上。

  从这个角度打量“倒卖”事件,就会看到一个监督机制不太健全、风气有些混浊的教育产业,面对危机和办学环境急转,正在做出种种符合市场现状却不够健康的应对,是市场竞争的应急反应。但这样的反应却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以促使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的竞争上来。

  那些忙着“不择手段”抢生源的高校,其实更应反思自己的“内功修炼”:专业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育方法是否做到了与时俱进?“实践操作薄弱”甚至“教育内容空白化”等痼疾在何种程度上被克服?

  许多改革和变化都是综合工程。教育管理部门在面对“生源下降”的变化时,需要未雨绸缪。一方面需要管好办学者,身正为范,遵章守纪,不要做倒卖学生信息牟利的“好生意”,切断非法的招生利益链;另一方面,更要清醒意识到,应当利用生源下降的自然契机,加快调整教育发展格局,加快教育改革试验,避免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从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高考生源减少,既是挑战、压力,更是契机、动力。(姜泓冰)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高校抢生源招数繁多 高三学生早被"瓜分"
· 高校抢生源“暗战” 招生电话全天候“袭击”家长
· 高校“掐架”抢生源 招生“谍战”伤考生伤教育
· 82.5%的人认为争抢高分考生凸显大学教育悖论
· 辣评:高校抢生源何以成闹剧
· 熊丙奇:大学“抢生源”也有境界之分
· 高校抢生源“撕破脸” 揭招生竞争冰山一角
· 名校为抢生源“撕破脸”预录许诺策反提前登场
· 民办高校抢生源不择手段 “全校皆兵”
· 复旦与上海交大撤下声明 生源争夺隐患难消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