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铸造中国科技的“火车头”
“一院两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科院进行了大规模恢复重建科研机构的工作,继而率先探索科研机构的改革之路,试行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自1985年起,又根据分类管理、择优支持、各得其所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工作分别实行基金制、合同制和专项拨款的管理办法,研究人员的自主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框架下,中科院调整办院方针,于1988年提出“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即“全院的主要科技力量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扬宗研究员把1981~1997年这一时期称为中科院的“改革探索期”。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央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成为描画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蓝图的方针。
王扬宗认为,“体制改革给科学院带来的变化,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但现在回头看,这给我国科技发展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作用。”他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科研经费下降,大多数科研单位处于维持状态,人才流失严重,直到90年代中期,科研经费短缺的局面才有所缓解。
“从某种层面上讲,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脑体倒挂’严重,‘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而要搞基础研究,要留住优秀人才、维持研究所的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所以当时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到市场中寻找机会。某种程度上就轻视了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这也是改革探索的代价吧。”
中科院副秘书长、时任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局长的曹效业研究员与本刊记者谈到中科院最初的改革时也表示,科研经费短缺、科研条件亟需改善是促使中科院率先改革的最初动因。“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中科院也是如此。尤其是研究所层面,科研经费更是紧张,这成为院、所领导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中科院就尝试着在院内进行科研经费配置的改革。”
曹效业介绍说,当时,以周光召院长为代表的中科院党组大胆提出了“一院两制”的改革发展模式,鼓励一些有应用开发能力的研究所走向市场,这是中科院日后改革的基础性举措。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