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全国87.3%的初中设在县镇和农村。初中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阶段,也是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初中是乡镇社区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区“三教统筹”的结合部和农科教结合的主要载体。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对于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向何处去?笔者近期在总结以往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调研了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黑龙江省密山市和重庆市潼南县实行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情况。通过各种经验的分析与比较,我们认为,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服务应该作为当前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为农服务,体现了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它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能够较好地激发了农民办教育和农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为科教兴农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开辟了道路。近年来,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等单位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关键就在于他们坚持了为农服务的方向,以此指导和推动了课程改革。他们的一些想法和作法为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依据为农服务的要求,为农村初中重新定位
以往对农村初中的各种认识,往往忽视了农村初中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使农村初中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使农村初中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给农村初中以重新定位。这也就是要从科教兴农的高度,认识和确立农村初中的地位和功能。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是一所四年制的农村初中,该校明确提出:要使学校成为当地“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密山市融农村普通初中、农村职业中学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一体,办起了四年制的农村综合中学,该市要求农村综合中学要成为当地“培养人才、生产示范、新技术推广和科学实验的中心”。 潼南县则把农村初中定位为“农科教相结合的基础教育”。上述提法虽有不同,但都是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科教兴农的高度对农村初中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明确了农村初中是农村社区农科教结合的载体和重要阵地,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从而突破了传统农村初中封闭的办学模式、扩展了学校的服务功能,使农村初中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经济建设、主动为社区发展服务,为农村初中课程改革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全员和全程的农业技术教育
这些县(市)和学校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在实施普通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全员性和全程性的农业技术教育。所谓全员性是指农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农村初中的所有学生。所谓全程性是指农业技术教育要渗透和贯穿于农村初中教育的全过程。这种作法比以往一些学校采取的“普职分流”模式有更大的优越性。其特点在于:①它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使农业技术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使劳动技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②它有利于农业技术教育与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农业技术教育更加接近农业生产过程,使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③它有利于爱农务农教育贯穿于初中全过程,使爱农务农教育成为融思想教育、技术教育、知识教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④它有利于文化基础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应该看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不是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的权宜之计。技术素质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不论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学与否,在校期间都应该接受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把学生4年学习活动总量的15%用于农业技术教育,并较系统地设置了三类爱农务农教育课程:①以“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为主线的德育课程。②贯穿初中全过程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由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科技活动课和农业生产劳动课组成。③渗透于文化基础课中的农村生产生活常识课程。该校根据本地农村实际编写了各门文化基础课的增补教材,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农村生产生活常识。该校还根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农时季节,精心设计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度,使各门课程能够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形成了由文化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技术技能训练课组成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序列。
潼南县把“绿色证书”课程纳入农村初中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课程计划,农业技术教育则按农业部“绿色证书”制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定岗位的农业技术培训。该县把原初中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科技活动课和地方课的课时集中使用,在初一下学期至初三上学期的四个学期中,每周安排4节农技课,共计300课时。如玉溪镇中学设置了果树、养鱼、养猪等专业,每个专业各开设了4门课程,总课时中180课时用于学习理论,120课时用于实验实习。实验实习一般结合农时安排。
密山市教委规定农村综合中学的农业技术教育课时为总课时的20%,该市根据本地实际设置了农村综合初中四个年级的劳技和职技课程(科目分别是《蔬菜栽培》、《果树栽培》、《农作物栽培》、《农村实用技术》),编写了全市通用的农技课教材,形成了农业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与“绿色证书”挂钩,建立农村初中农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和提高农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些县(市)和学校建立了农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机制。其主要作法是:在学生完成初中阶段农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后,经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由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绿色证书”。这些县(市)和学校还实行了“双证”毕业制度,即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初中课程和农业技术课程后,同时授予普通初中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一些学校还实行了农技课成绩与学生“评优”挂钩等激励制度。
根据“绿色证书”制度的规定,潼南县政府给予“绿色证书” 获得者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如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提供良种苗木和农业生产资料、优先评定农业技术职称、优先录用为农村基层干部,等等。
与“绿色证书”制度挂钩,对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重要的补充。它完善了农村初中课程的评价体系,使农业技术教育有了比较规范的评价机制,使学生看到了学习农业技术课程的光明前景,激发了他们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农业技术教育的力度,提高了农业技术教育的实效。
四、把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纳入社区农科教统筹结合的轨道
农科教统筹结合是科教兴农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课程资源、推动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校行为,而且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把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纳入社区农科教统筹结合的轨道,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上述农村初中在当地政府以及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编写了具有当地特点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开发了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实习基地,开设了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这些学校加强了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了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科学实验,逐步形成了开发农村初中地方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的机制。这些学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科学研究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其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和高产的效益,向农民显示了科教兴农的强大威力和科技致富的美好前景,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实验的样板和农科教结合的重要阵地。当地政府以及农业、科技等部门十分重视发挥农村初中在科教兴农中的作用,把农村初中看成是发展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每年都承担省、市、县各级农业科技部门下达的农业科学实验任务,并经常配合农业科技部门举行了农业科技现场会,该校的农业科学实验成果多次获得了省市级的奖励。密山市农村综合中学的领导和农技课教师兼任了乡(镇)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成员。他们既是乡(镇)政府的参谋,又是广大农民学习文化和技术的辅导员。这些学校每年都承担乡(镇)政府安排的农业科技实验任务,解决本乡(镇)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实验的成果既为乡(镇)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当地农民做出了有说服力的示范。
课程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上述农村初中的发展。这些学校自实行改革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辍学率和流失率不断下降,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掌握了农业技术,逐步达到了“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本领”的培养目标,为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洪 俊 王永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