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适应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教育需求,是农村初中为农服务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中国农村中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世纪初,许多著名学者、教育家曾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中国的乡村教育,积极倡导职业教育,以振兴农村经济和文化。如黄炎培先生曾指出,中国的农村“贫困第一,病次之,至于教育乃是有饭吃以后的事”,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他曾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实现其教育兴国的理想。此外,陶行知、晏阳初以及梁漱溟等人也先后发起和创建了乡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初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仍是刚刚发展起来的职前教育。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区、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类型。
1.学科渗透型。
在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劳动技术课等有关课程中,结合有关内容,联系个人生计需要和就业选择,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各学科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生计目标,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在农村,应表现为有爱农、务农、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职业心理准备,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体现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2.加“1”型。
加“1”型是农村初中在学制改革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或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农村初中由“六?三”学制过渡到“五?四”学制后,一些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三年普通初中教育的基础上,三年后分流,一部分有升学愿望的学生继续学习普通课程,而另一部分不打算升学的初中学生分到职业流,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这就是最初的“3+1”办学模式。后来,一些“六?三”制的初中,在学生接受3年普通基础教育上,再增加一段时间(可长可短)的职业技术教育。这里的“1”指一段时间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学的职业课程主要是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课程。也有一些地区的农村初中将“3+1”的含义扩展为“一门实用职业技术”,为学生就业和从事大农业生产打下基础。这些专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涉及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贸易、运输、建筑、机械、化工、财会、经营管理等各个行业。大多数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场地、资金、当地自然资源等条件来确定开设科目。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大窑镇初级中学是一所由始建于1968年秋天的高中改建而成。1986年全部村办联中撤销后合并成一所正规初中,全镇40个自然村,6个完小的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大窑中学就读。他们针对农村初中教育面临的实际矛盾,按照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建立了因材施教的初中教育模式。[2]
他们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在尚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下,农村初中面临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是初中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矛盾。由于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较快的阶段,他们在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差异日益明显,学业成绩的差距拉得很大,到初中四年级,约20%的学生因学业上的失败而难以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部分学生因此而辍学。二是初中教育内容基础性与教育任务多重性的矛盾。初中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多种选择,有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或进入社会就业等不同去向。大窑中学所在的烟台市牟平区能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的学生各占20%,另外6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要带着初中教育的品学基础走向社会。传统办学模式下的初中很难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往往是顾此失彼。针对以上两个矛盾,他们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分层次要求,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
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根据测试反馈的信息,实行分类指导。形成了同班同质、同班异质的常规教学异步运行机制。教师在备课、授课、作业、考核等教学环节均采取了A、B两类标准,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们还加强了劳动技术教育,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开好劳动技术课。在毕业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基础实行分流施教。将70%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到普通班,对文化课实施较高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将10%左右的音、体、美等素质特长学生编入艺体班,对文化课实施一般的教学要求,重点发展他们的音、体、美特长。除正常的音、体、美课以外,每周增加4节课和3个早晨作为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基本功训练时间。学生毕业后,既可对口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又为农村培养大批初级音、体、美人才,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将20%左右的学业后进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编入职业先修班,实行“学业后进,职业先修”。对文化课实施较低的教学要求,免修英语,给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每周各增加一课时,以减缓授课的知识坡度,适合这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的特点。毕业考试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发给初中毕业证书。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学校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了农业基础知识,家用电器使用和维修,林果、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和会计珠算等职业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两手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技术,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投入社会的生产生活做好知识、技术和心理准备。?
学校还利用镇成人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优势,把20%左右的学生分到镇成人学校的职业班继续就读一年,完成初中课程,同时适当选修一两门职业技术课,学生实行双学籍管理,毕业文化考试合格,由初中发给义务教育合格证书。如果学生愿意,毕业后再继续学习二年,如毕业考试合格发给职业高中毕业证书。?
实行分类指导、分流施教的教育模式,使90%的学生学业成绩达到及格。辍学率下降到四年累计不足1%。较好地克服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为每个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走向成功之路开辟了道路,较好地完成了初中教育的双重任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3.全员全程结合型。
这就是在实施普通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全员性和全程性的农业技术教育。所谓全员性是指农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农村初中的所有学生。所谓全程性是指农业技术教育要渗透和贯穿于农村中等教育的全过程。这种作法比以往一些学校采取的“普职分流”模式有更大的优越性。其特点在于:①它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使农业技术教育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使劳动技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②它有利于农业技术教育与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农业技术教育更加接近农业生产过程,使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③它有利于爱农务农教育贯穿于中学全过程,使爱农务农教育成为融思想教育、技术教育、知识教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④它有利于文化基础教育与农业技术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应该看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不是解决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的权宜之计。技术素质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不论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学与否,在校期间都应该接受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把学生4年学习活动总量的15%用于农业技术教育,并较系统地设置了三类爱农务农教育课程:①以“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为主线的德育课程。②贯穿中学全过程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由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科技活动课和农业生产劳动课组成。③渗透于文化基础课中的农村生产生活常识课程。该校根据本地农村实际编写了各门文化基础课的增补教材,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农村生产生活常识。该校还根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农时季节,精心设计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度,使各门课程能够相互配合、有机衔接,形成了由文化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技术技能训练课组成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序列。
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中学把“绿色证书”课程纳入农村初中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模式。文化基础课执行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课程计划,农业技术教育则按农业部“绿色证书”制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定岗位的农业技术培训。该县把原初中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科技活动课和地方课的课时集中使用,在初一下学期至初三上学期的四个学期中,每周安排4节农技课,共计300课时。玉溪镇中学设置了果树、养鱼、养猪等专业,每个专业各开设了4门课程,总课时中180课时用于学习理论,120课时用于实验实习。实验实习一般结合农时安排。
为了保证和提高农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许多县(市)和学校建立了农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机制。其主要作法是:在学生完成中学阶段农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后,经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合格,由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绿色证书”。这些县(市)和学校还实行了“双证”毕业制度,即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初中课程和农业技术课程后,同时授予普通初中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一些学校还实行了农技课成绩与学生“评优”挂钩等激励制度。
根据“绿色证书”制度的规定,潼南县政府给予“绿色证书” 获得者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如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提供良种苗木和农业生产资料、优先评定农业技术职称、优先录用为农村基层干部,等等。
与“绿色证书”制度挂钩,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重要的补充。它完善了农村初中课程的评价体系,使农业技术教育有了比较规范的评价机制,使学生看到了学习农业技术课程的光明前景,激发了他们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农业技术教育的力度,提高了农业技术教育的实效。
普通中学课程与农职业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在开展农职业技术教育后,农业技术课成为农村初中的新科目。普通中学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它们的课程设置各有其出发点,各有其规范性要求。农村初中必须通盘考虑文化基础课和农职业技术课的整合,处理好课程的基础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近期发展的需要;既要使学生打好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眼前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农村初中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基础性是农村初中课程的首要特点。文化基础课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初中基础性的主干课程。农职业技术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那些将要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学生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必须处理好这两类课程的关系,使文化基础课和农职业技术课能够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紧密结合,共同实现农村初中的教育目标。要使文化基础课与农职业技术课成为农村初中课程体系中既各有相对独立教育功能,又彼此关联、相互呼应的课程成份,既要使学生打好未来长远发展的基础,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够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二者不可偏废。要避免以往农村普通中学忽视农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也要避免以往农村职业中学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缺陷。
(王永胜)
--------------------------------------------------------------------------------
①参见张健主编《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1979-1991)》,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539-547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4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