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农村综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
2001-08-30    

字体大小:

  综合高中是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在此类学校中,学生一般在学习了两年共同的文化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实行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业分流。准备升学的学生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准备就业的学生则侧重接受就业预备教育,从而既适应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综合高中的突出特点在于: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普通高中招生“一试定终生”的状况(即初中升高中的一次入学考试决定了学生的终生命运),给予了学生以“二次选择”的机会。综合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状况和发展意愿在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中做出重新选择,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为他们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高中的改革也促进了一批“薄弱学校”的转变,提高了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了当地的教育结构。

  近几年来,综合型普通高中在中国农村中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一批农村普通高中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变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为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乃至成人继续教育的综合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增强了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力度。

  一、“三教结合”型综合高中的课程改革模式

  吉林省抚松县第四中学地处边远的长白山区。建校初期,由于沿用了传统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学校曾一度陷于困境,成为“薄弱学校”。该校领导认为学校之所以陷于困境,关键在于办学的单一化。“单一化”使学校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需要。要把学校办活,必须想学生所想,急社会所需,变办学和课程的“单一化”为“多样化”,变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型高中为集升学预备教育(普通教育)、就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三教结合”型综合高中。?

  该校在办学体制上实行了“一校三制”。所谓“一校三制”,就是抚松四中一所学校中并存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种教育体制。该校既是普通高中,又是职业高中,还是当地社区的成人文化科技培训中心。该校既承担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教育任务,又承担着本社区居民继续教育的任务。?

  在改革伊始,该校首先尝试的是变普通高中的单一体制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体制并存(即“一校两制”)。具体做法是: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统一编班,着重学习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在高中二年级“会考”结束后,再依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他们的发展意愿实行分流:准备升学的学生编入普通高中班,准备就业的学生编入职业高中班,分别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一校两制”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方面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显著增强,学校的升学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毕业后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骨干和家庭致富的能手。[1]

  学校的改革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支持。特别是该校为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开设的一批实用性较强的现代农业技术课程,该校农业技术教学实习基地所引种的作物新品种及采用的新技术,以及职业高中班毕业生在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大有作为,在当地社会特别是农民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反响。一批已经就业但渴求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农民纷纷到该校学习求教,该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应用于农民的继续教育,由此该校最终成为社区的成人教育中心,由“一校两制”过渡为“一校三制”,实现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结合”。[2]

  “一校三制”使抚松四中的办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其办学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转变为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就业预备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综合型高中模式。其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是: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学术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结合。该校采取了“三年一贯渗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教育模式,即高中三年中始终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前两年注重打好文化课基础,最后一年注重打好专业课基础,高中三年级实行普通高中班(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高中班(就业预备教育)的分流。?

  侧重进行升学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班基本上执行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在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本地特点加强了劳动技术课及其他非考试学科的教学,并增设了长白山药用植物生理学、森林病虫害学等选修课程。?

  侧重进行就业预备教育的职业高中班在学好普通高中文化课的基础上,设置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种专业,开设了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校为适应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民素质的要求,设置了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口的农艺、园艺、畜牧、经济植物、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农产品贮运加工、餐旅服务、农业经济管理等九个专业,还设置了面向本地经济建设,特别是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农用机械驾驶与维修、家用电器、服装设计与裁剪、木工、烹调等五个实用型专业。学校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园艺专业采取了“基础学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理论提高”教学模式,财务会计专业采取了“边教边练?模拟做帐?真帐真做”教学模式,等等。[3]

  面向本社区的成人培训中心依据本地经济以农业、林业、人参种植和加工业、旅游业为主的特点,针对本地居民就业、创业、兴业和再就业所产生的教育需求,开设了种植、养殖、饮食服务、人参栽培、木材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各门课程,以及初高中的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其学制、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依学生的要求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

  抚松县第四中学实行“一校三制”,建立综合型普通高中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强了学校的自身活力,强化了学校自身的教育功能,也拓宽和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功能,为长白山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主要表现在:这项改革促进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结合”,形成了为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服务的农村教育体系;这项改革促进了农科教的结合,形成了“科教兴农”的合力,推动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进程;这项改革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素质,有力地加强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选科?学分制”综合高中的课程改革模式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地处富庶的太湖之滨,位于浙江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南浔镇。这里距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仅100多公里,是我国经济百强乡镇之一。1994年,南浔中学被湖州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综合型高中的试点学校,并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项目中,承担了子项目“综合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任务。在改革实验中,建立了以该校“选科?学分制”为核心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较好落实了普通高中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4]

  为适应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南浔中学进行了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毕业结业等多方面的改革。该校构建了以“选科?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流程,制定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方案,建立了以学分制管理课程的毕业与修业制度以及以学分积点体现学习成绩优劣的教学管理制度。?

  “选科?学分制”是南浔中学办学模式的突出特点。“选科”包括对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选择,对升学预备教育中文科和理科的选择,对就业预备教育中各专业的选择,以及对选修课的选择。通过“选科”制度,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受教育的类型、学习的专业和有关课程,从而使他们个性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学分制”是该校课程与教学管理的一种新型制度。通过“学分制”,学校能够控制学生的学业总量,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达到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选科制”与“学分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紧紧结合,做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保持了教育的活力,又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南浔中学实行了“一个进口,多个出口”的教育体制,即该校学生入学时都按综合高中录取,但毕业时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所修课程和取得学分的状况分别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三种方式毕业。该校除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开设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外,还依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开设了金融、财会、经贸英语、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开设普通高中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起开设各门选修课程。学生按照“选科?学分制”的要求,除学习必修课外,还可以自由选择各种选修课程。学生既可以按课程计划在开课学期内选修,也可以跨学期选修。还可以采取自学考试的方式取得某门选修课的学分。学校分别规定了达到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标准在三年内应修满的学分总量。学生在三年内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三年内没有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校只发给结业证书,但允许学生在离校后三年内来校参加补学分的考试,达到规定学分后补发毕业证书。?

  该校采取“学分?积点”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各门课程都按A、B、C、D、E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其中D以上为合格。各等级的比例为:A等占20%左右,E等5%左右,其余各等分别为25%左右。在核算学习成绩时,采取了“学分?积点”的方法。计算方法是A、B、C、D、E各等级分别赋予5、4、3、2、0分,某学科考试的等级分数与该学科规定的学分之积就是这个学科的“积点”。各个学期乃至整个高中阶段所修各门课程的“积点之和”,就是各个学期以及学生毕业时的总成绩。“学分?积点”制既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业总量,同时又要求达到一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了对学业质和量的统一要求。?

  南浔中学以“选科?学分制”为核心的农村综合高中办学和课程模式改革,把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合格的新生,又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有一定专长的劳动后备力量,体现了综合型高中的办学优势。

  三、特色型综合高中的课程改革模式

  河北省正定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原有的生源、师资和设备条件都很差,绝大多数毕业生既升不上大学,又缺乏就业的准备,在思想、感情、技能上都很不适应“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学校也由此失去活力,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该校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本校教学的优势,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引进职业教育的因素,创办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型综合高中。[5]

  正定二中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正定县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建筑装饰、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商业广告等行业悄然兴起,美术专业人才就业门路很广,经济效益很高,但美术人才却极为缺乏。另外,高等美术院校招生数量很大,升学机会较多,但许多考生由于缺乏考前培训,难以达到招生标准,结果失去了升学的机会。由此该校认定开办美术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大有可为。该校分析了自身的办学条件,认为本校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较强,原有基础较好,又是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实习基地。另外,美术专业教学设施的投资不大,学校和家庭一般都负担得起。经过论证,该校决定开设美术专业,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初级美术人才,另一方面为美术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自1990年起,该校先后开办了美术普通班和美术职教班。?

  美术普通班具有综合高中的性质,该班的毕业生既接受升学预备教育也接受就业预备教育。美术班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开设了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但适当降低了某些学科的教学要求,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只要求学生及格,以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课和必修课的学习。该班的专业课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水粉、素描、工艺等为专业必修课,装饰、广告、服装设计等为专业选修课。学生每周有两天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余时间学习文化必修课。专业课教学采取了“起步??提高??实践”模式。“起步”指新生入班前的培训;“提高”指入班后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考测试前3个月的集中训练;“实践”指校内和校外的实地操练。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工艺美术厂实习,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提供制做广告、绘制壁画、装潢设计等各种有偿服务。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美术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学生组织起“枫叶文学”、“文学评论”、“板报广播”、“工艺美术”、“文艺”、“体育”、“美术摄影”、“学科研究”等多个兴趣小组。?

  正定二中开办美术班7年来,共培养了学生221名,其中升入大学151名(升学率约为68%)。没有升入大学的毕业生,由于有美术专长,就业门路很宽。有的成为装潢、广告、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行业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了中小学美术教师;有的开办工艺美术工厂,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美术班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学校在本地区的声望,使学校走出困境,增强了活力。

  抚松四中、南浔中学和正定二中的三个实例,体现了当前农村综合高中办学和课程改革的三种不同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从本地和本校的实际出发,探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教育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结合的最佳方式。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这三所学校的办学模式有很大差异。这也恰恰说明,普通高中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必须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道路。

  综合高中的课程改革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于高中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突破了传统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的一元课程模式,为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一个进口、多个出口”、“高一和高二后的适时分流”、“选科?学分制”等改革措施,实现了高中课程的多元组合,增强了课程的层次性、选择性和弹性,为高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种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创造了条件;“学分?积点”制的实施,形成了新型的高中课程评价方式,为高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开辟了道路;把综合高中课程改革纳入社区农科教(经科教)协调发展的轨道,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推进了高中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综合高中课程改革体制,形成了综合高中课程的支持系统。从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角度看,综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普通教育的领域。农村综合高中实行农科教结合与三教统筹,使综合高中成为本社区(县或乡镇)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有效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大大增强了高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高中真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综合高中的课程改革,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结合,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劳动者开辟了道路。

  (洪 俊 宋延生 陈 颖)



--------------------------------------------------------------------------------

  ①参见袁孝亭等《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一体化办学的有益尝试??吉林省抚松县四中试办综合高中的调查》,赵鑫等编《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8页。

  ②参见杨振英等《吉林省抚松四中创办农村综合型高中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研究》1998年第8期第10-18页。

  ③张秋霞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初探》,《长白山下的足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9页。

  ④朱振岳:《学分制挺进高中校园??记湖州市南浔中学办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中国教育报》1997年10月26日。

  ⑤参见崔相录《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316页。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