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农村教育
农村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2001-08-30    

字体大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于1987-1993年在吉林省六个县(市、区)的12所学校进行了“改革初等教育,使其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的实验项目。这一项改革实验是UNESCO第23届大会通过的一项实验计划。它站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初等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这项改革实验提出了“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实验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吉林省农村初等教育的农村初等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如在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实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统编教材、补充教材、乡土教材相结合的课程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劳动实践、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全面质量标准;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方法等。这项实验注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教育同劳动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1]

  实验分析了当时执行的《小学课程计划》,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合理的;教材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后,比较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更新,注重系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基本“适用于城乡儿童”;通过接受初等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将来成为有用的公民,使他们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同样成为有用人才。但课程设置和统编教材是在升学思想体系指导下编写的,没有兼顾到农村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一些诸如劳动、卫生、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能够及时开设。因此,需要从课程目标上,兼顾学科、社会及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在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初等教育标准的前提下,建立适应农村初等教育改革需要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既要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产常识,养成劳动观点,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从课程内容上看,教材内容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倾向是很明显的。如四到六年级的6册语文课本中,共有课文180篇,与农村生活有关系的仅有20篇,占1/9;纯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仅占1/10。这对80%的农村儿童显然是很不适应的。[2]从课程实施上看,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教学内容,导致了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如“封闭式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大后又离不开农村的少年儿童,缺乏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和技能准备。这种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导致了学校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不出应有的贡献。[3]从课程评价上看,重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这项改革实验针对农村初等教育存在的弊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了三类课程:基础教育课程;农业生产劳动课程;生活自理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按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设置了语文、数学、自然、社会、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增设了针对农村实际的农业生产劳动常识课程和包括营养、卫生、健康等生活内容的生活自理课程??生活常识,并制定了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课程)教学计划。

  2. 建立了统编教材、补充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的教材体系。?

  ⑴省编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补充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数学等九科原则上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保证农村 毕业生达到国家义务教育标准,保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同类学生享受同等基础教育的机会。同时又在不打破统编教材体系,不降低基础学科质量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年级语文、数学两科的知识体系和儿童的接受能力,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学生的实际,编写了以农村常用字、农村应用文为主的语文补充教材和以速算、珠算、农村实用数学为主的数学补充教材,供实验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选用,以使基础学科体现与农业生产、生活的结合。?

  ⑵县、校编写了各种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可使学生学到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编写乡土教材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能力为主和学生可接受性等原则,提倡适用性,突出地方特色。不同类别的乡土教材,分别由县、区和学校两级编写。劳动、卫生教材,乡土历史、地理教材由县、区编写;地方性、区域性很强的农业生产技术、疾病防治等内容由学校编写。实验教材均由省教委改革实验中心组组织专家审定。这些教材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如三、四年级语文编入了“农村常用字”、“农村应用文”;五、六年级编入了“农村应用文”、“农村文艺”等内容。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安排了广告、启事、合同、土地契约、起诉书以及票据等方面的内容。三、四年级数学编入了“珠脑结合速算”,五年级编入了“速算”,主要包括应用运算定律的速算,应用和、差、商变化规律的速算,几种常用的速算方法等内容。六年级编入了“农村常用数学”,包括丈量土地、估产、简单会计知识、农药的配制与使用等内容。?

  县(区)编写了《家乡》、《劳动》、《农副业生产常识》、《历史》、《地理》、《卫生》等乡土教材。《家乡》主要编入了本地的自然概况、悠久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劳动》编入了生活自理、家务、公益、农副业生产等劳动常识和浅显的生产技术常识。《卫生》编入了饮食卫生、营养卫生、学习卫生、生理卫生、环境保护、常见病防治、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等常识。《历史》编入了当地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文物古迹等。《地理》编入了当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

  实验学校编写了以当地实用的生产技术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生产技能的教材,如《人参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新技术》、《经济动物饲养》等等。[4]?

  3. 建立了课堂教学、劳动实践、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

  ⑴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在保证基础课教学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教给学生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知识。

  在教学中,科学地处理了统编教材与补充教材、乡土教材的关系。具体方法是:①与统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语文、数学在学完统编教材相关的内容后,紧接着学习补充教材。如数学课学习有关面积计算时,加入“丈量土地”一节的补充内容。②指导阅读的方法。如乡土教材《历史》、《地理》、《家乡》等,可读性强,均安排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学生阅读。③增设课程。在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实验校安排一定课时讲授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低年级每周3课时以内,高年级4课时以内,约占周课时数的1/10或1/8。[5]

  ⑵发挥学校生产劳动基地的作用

  学校生产劳动基地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劳动实习作用。在生产劳动基地上,按农时、季节安排各年级开展生产实习,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第二,科学实验作用。学生在生产劳动基地可以开展各种简单的农业科学实验(如引种试验,不同生产技术与田间管理的对比实验等),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和农业技术教育;第三,技术推广作用。生产劳动基地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向当地农户辐射和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推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实验学校通过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管理措施,发挥了劳动生产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树立了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观念。?⑶发挥教育联合体的作用

  学校与村专业户建立了“校?村?户”教育联合体。[6][7] 学生到专业户生产基地学习,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根据学校教育与农村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要,实验校开辟各种课外活动小组172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出发,有选择地参加活动,动手、动脑,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特长,各项素质明显提高。

  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先进人物、致富能手,参加义务劳动和各种公益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价值观、道德观。

  4.改革了教育评价制度

  实验校建立了一套包括在校思想状况、学业成绩、健康状况、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智力发展、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素质特长在内的全面质量评价标准。实施了以下评价方法的改革: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学业成绩、劳动技能等采用100分制定量评价。对不易定量的项目采取等级分或5分制评价加文字评定的办法进行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动机动能和反馈调节动能,实行课堂评分、作业评分、单元测验评分和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办法;
  (3)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口试包括语文的朗读、背诵,数学的口算、速算,各科课堂提问评价,对一些操作训练的评价项目,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如生活能力,进行整理书包、刷牙、叠衣服、洗衣服以及劳动课的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技能的评价;(4)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如建立家长教师联系卡,请家长和学校教师一起对学生生活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评价,确立全面的质量观。

  5.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是改革实验成功的关健。这项实验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实验意识和科研自觉性,强调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教师。

  几点启示:?

  1.该项改革实验所提出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反映了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符合中国国情,对初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初等教育改革,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初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这项改革实验,由于在学校教育中较早地引进职业思想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因素,为农村实施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起到了基础作用和推进作用。使学校成为农村社区(乡镇或村)的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有效地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加强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力度。

(王永胜)

  ①参见《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吉林省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践与思考》,吉林省教育音像制品出版社,1991年版。

  ②同①,第164页。

  ③同①,第165页。

  ④同①,第47页,第51-52页,第97-99页

  ⑤同①,第168页。

  ⑥同①,第53页。

  ⑦同①,第95页。?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