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分数即钱据理力争
美国大学生较真分数的现象其实比国内严重,是真正的“分数挂帅”,只是目的、方式、过程、结果大不相同罢了。美国四年制本科高校以私立占多数,学费很贵。学费是学生付的,而且不少是自己打工挣来的血汗钱或向政府贷的款。学分是用学费计算的,一个学分几百美元,一门课4个学分就是2000美元。所以,从校方到教师到学生都知道学分来自分数,分数就是钱。
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为了保升级,保毕业,保学费投入物有所值,学生计较分数,可以为他/她的考试分数和学期成绩“据理力争”。例如,对具体某一份考卷为何失分,学生可以一分一分地向老师问个究竟;对学期总评分,学生可以询问各组合部分的形成依据。因此,老师批改试卷必须评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对学期期间学生的各种表现必须详细记录,以防质疑。这些教师的做法,也是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必要措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分数影响学生前途命运的考虑,美国大学有两次出现“分数膨胀”现象。第一次是上个世纪的越南战争期间,听说国家政府规定,只获得C成绩的大学生要被发配战场当炮灰,教师于心不忍,开始“放水”。第二次是近年来的经济萧条,高校需要生源学费支持,教师更不敢得罪学生,故尽量给高分以博取学校名声口碑(当然还是有些“牛”教授坚持学术原则,打分严格)。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近年来,美国本土学生作弊现象也时而有之,但是一旦被逮住,代价也会很大,因为美国是个法制国家,贷款、求职样样讲求个人信誉记录。学生在校若有作弊记录,他今生今世都难以在社会立足。
5“学生至上”“目无尊长”
总体来说,美国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评制度、校园环境建设等环节都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校的地位和身份明显占据上风。教师、系主任、校长和教学行政人员都千方百计讲求服务质量。全美定期召开的教育研究学术会议也是以资深教师参加为主,把对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的研讨作为教育研究的重心,从主题报告到会议形式都对我国很有参考借鉴价值。例如,为了表示尊重学生,会议特邀学生代表参加,与教师代表“两军对垒”辩论性沟通对话。又如,为了解决学生共性问题,会议设专题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答疑式对话。再如,为了推介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会议提供当场电子投票器,一方面让与会者广泛参与,同时让演讲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和陈述。可以说,在美国,学生和教师乃至校方各层领导都有“学生至上”、“学生的事最大”的意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学生是我们的顾客,得罪不起”。这无形中把学生“宠坏了”,“目无尊长”,不把教师当权威,甚至欺负教师的事情见怪不怪,视为当然。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为了分数,学生“欺负”女教师、青年教师、外籍教师、流动编制的教师,主要原因是本土学生认为这些老师比较容易下手“抢分”,所以给出“下马威”的态度和动作。这种行为,让人感觉美国师生关系失去平等。
当然,在学生至上的美国高校,学生自己也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联想我们国内的大学生,学费不是自己挣的,课程是老师的事,自己无需作为和贡献,因此随便逃课不心疼,节假日睡懒觉或上网游戏,练习题类的作业可做可不做。且不说有无学到真本事,与美国本土大学生相比,责任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经济独立意识的缺失,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求职竞争、赴美深造,都是不利的主因。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当代赴美留学生与上个世纪末的赴美留学生在生存方式、学习表现、专业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完全不可类比的变化。夏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