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聚焦教育综合改革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农业院校已经培养了足够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过去这些人才改行的改行,没干他们本行的事情。所以,现在是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等制度设计,将这批人才吸引到农业生产上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乐观地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3个‘1亿人’,就是要让大批农民离地进城,为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化种植腾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将过去每个生产者手中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效益。比如,过去由1万个农民种的地,今后可能只要一两名农业技术人员带领10个农民借助机械化就可以完成。”许为钢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镇江市农科所研究员赵亚夫建议,国家应在5年至10年内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鼓励他们下乡帮农民,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我相信,那个时候没有种不出好庄稼的农民,也没有不会做买卖的农民”。
建好新农村留住好教师
一直在农村改革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秦真岭认为:“农村社区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前几年,我们在村里建起了和城市几乎没有差别的农村社区。但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优先办好学校,否则社区建得再好、农业科技再发达,农民为了子女教育,还是会再次选择抛荒土地,进城陪读。”
“随着农村土地逐步流转到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手上,农业作为产业的内生活力将会被充分发挥出来。未来15年至20年,中国农业人口估计会下降至总人口的20%,中国农村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许为钢说,“将来,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社区和附近小城镇,这可能是一个基本趋势。”
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陆川县乌石镇陆河村大学生村官梁丽娜却有不同看法。她认为,未来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布局重心应当下移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里。
“虽然这些年国家加大投入,使得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备了,但优秀教师不愿来,仍是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梁丽娜说,“现在,我们那里附近3个村共用1所初中,陆河村还有1所完小、2个教学点,在校生400多名,18名教师中代课教师4名、特岗教师6名。3年前,来村小的几名特岗教师,来了一学期后,第二学期就走了,始终留不住。”
梁丽娜建议,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改变农村面貌,通过建设好新农村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来。“将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优秀教师能像公务员因工作需要一样可随时到村小任教。我相信,如果是这样,未来的农民一定会生活得更安心、更幸福。”梁丽娜笑着对记者说。(记者 柯进 高毅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