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聚焦教育综合改革
关注农村教育系列报道之三
农业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将踏上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一大批有技能、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会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农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支撑?几名人大代表认为,粮食生产、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发展等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农村教育要有“农”字特色
“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但现实是,农村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的人。这样相对弱势的人留在农村,将来的农村到底由谁来种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主任任秀荣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疑惑。
同样的疑惑,也困扰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党支部书记徐淙祥。他说,5400多人的张槐村只有7000多亩耕地。过去,人均1亩多地,农民几乎全靠从土里“刨食”。国家推进城镇化后,现在1500多人搬进了县城或外出打工,种地的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10%至15%。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得村民们由过去“专职农民”变成了“兼职农民”——把种子播下去后,进城打工;收获季节,再回来收割。结果,前几年,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干脆不种地了,村里大片田地出现季节性撂荒。
“现在的农村不管是发展绿色产业,还是规模化养殖业,都急需年轻人,但就是留不住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现实,工作、住房、婚姻、孩子教育等都是问题。而这些问题,一个合作社或一个家庭农场根本解决不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沛县草庙村党支部书记秦真岭说。
秦真岭担心,再过10年,农民将面临“断代”危机。“所以,现阶段在土地流转的同时,国家应当通过发展农村社区的方式,将农村生活需要的教育、卫生医疗、交通路网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到农村社区,既为农村留住一部分青年农民,也为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学校、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与城镇大致相当的均等化服务。这样,像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现实难题,或许都会得到解决。”
“今后的农村教育还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不能离开土地的学生的谋生问题。”任秀荣认为,“目前,通过读书离开农村的学生不超过40%,每年中学毕业余下的60%学生,实际上是后备农民,但我们的农村教育目前并没有考虑这些孩子将来怎么谋生。所以,今后农村教育一定要面向农村,办出农村特色。”
将人才吸引到农业上来
“相连的两块地,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气候条件、同样的种子,产量却差异很大。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管理和技术的应用不同。”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淳县武家嘴村党委书记武继军看来,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给农业注入技术和管理等因素,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谈到目前的农业现状,武继军有些无奈地说:“现在村里种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人连字都不认得,技术也不懂,一家一户几亩地,能种出现代化吗?”
这个疑问也困扰着一些地方官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了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徐鸣认为,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职业农民。但是,职业农民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靠农业产业发展吸引有志从事农业的人才。再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才会有可靠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