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问:这个《报告》下发以后,是不是解决了问题?和三结合是什么关系?
口述:这个《报告》我是主要起草人。原以为能够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时国务院部、委、局还直接管理所属高校,也管理所属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而实际上,情况稍有好转,但很不理想并未根本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就提出,“红头文件”不解决问题,干脆制定《实习法》好了,想从立法、法制上解决问题。当时,还真委托北京市教委承担研究提出《生产实习法》的课题。但是,实践证明,关键还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可行机制。机制问题不解决,任何法规条例都很难行得通,甚至只是一纸空文。以后《实习法》的研究也就停止了。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解决“实习难”的合理可行机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三结合”。因为通过三结合,可以利用高校师生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实习为企业事业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生产,同时也通过实习达到实践教育的目的。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了加强三结合的热潮。例如,吉林省由副省长陈馍开亲自领导开展了三结合的大型研究和实践;再如,上海市由副市长亲自出面协调高校和科研、生产部门关系;石油部开展了高校与油田、院系与井队从上而下的三结合。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三结合,并在全国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三结合也由解决“实习难”问题,发展到全面推动教育、科研、生产的新高度,最后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写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访问:三结合由高校的一项重要方针,发展到科教兴国的一项国策,是不是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育问题都解决了?当前三结合发展情况怎样?
口述:我退休以后,对当前三结合情况了解比较少,据说三结合的开展并不十分理想,还有许多实际困难。但有一些发展的新趋势、新经验。例如,在全国建立了许多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就有62个,所孵化的企业总数有6700多个,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600多个,2006年产值已接近300亿元。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很好的三结合方式和基地,从开始建设到现在不到10年,但效果显著,成为三结合的一大亮点。其他还有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是高校科研的平台和基地,也对推进三结合有很大作用,所以说,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当今和今后高等学校推进三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国家贯彻科技兴国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
在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中,坚持推进三结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除培养人才以外,对发展科学技术、直接服务经济和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项功能必须全面发挥。同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更依赖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而三结合,正是符合这一发展形势的必然途径。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结合得不好,就会互相制约、“三败俱伤”。我以为,对于大力推进三结合,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现在,在许多教学改革有关文章著作中,都很少论及三结合,只是在科技改革方面有所涉及,这非常令人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