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纪实选摘
把握核心 实行“三个结合” 突出重点 推动实践教学
访问: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改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关于教学改革,我们访谈了龙正中、夏自强等老同志。您在高教司工作时间也很长,您认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口述:我看了你们访谈的一些材料,几乎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都谈到了。我就谈得不够充分,或是我认为应充分重视的问题,重点补充两个问题,谈一点个人认识。
我想补充强调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从诞生到现在,有着很长的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过去有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才开始的,以前的高等教育都是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式的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去年在编写《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的时候,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其中就发现,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开始,也就是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诞生起,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就受到了重视,并且写入了当时的《大学堂章程》。从现在高等学校保留下来的一些老的建筑,我们也能够看到20世纪初期建设的科学馆、实验馆。还有许多资料,都说明实践教学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把实践教学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把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从时间和条件上给予保证,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学习苏联的一大改革和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集合”也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是从1956年“向科学进军”高校大搞科研开始的,1958年“大跃进”时期,作为“教育革命”的一项中心内容,得到很大发展。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和生动事例非常多,我就不介绍了。仅以我个人亲身经历说明那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当时我是北京航空学院三年级学生,经历了学校自己设计、制造“北京一号”民航飞机的过程,从到工厂学习生产操作技术,达到三级铣工标准,到回校担当技术工人、参加生产制造工作,前后一年零两个月,在把“北京一号”送上天的同时,还完成了学校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飞机和探空火箭,以及研制单人直升机等许多项目。这一时期许多高校的科研和生产项目,除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创了高等教育实行教育、科研、生产三者结合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例如北航的无人驾驶飞机项目,在以后近50年中都陆陆续续不断开展,直到前年以北航为主的最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研制完成。
有意思的是,50年前我在北航几个型号飞行器研制中只是学生技术工人,而在50年后,北航的最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的项目中,我的大儿子作为飞机系教授成为设计研制的一名主力。差别在于当年过分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体力劳动,而且安排时间过长。虽然1961年以后逐步得到纠正,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变本加厉,提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口号,安排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毫无关系的体力劳动,如挖防空洞、当建筑工等。
访问: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那么,改革开放以后这30年,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改革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口述: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过一段很短的时间,由于批判“文革”中“以干代学”、“打破三段论、火烧三层楼”的错误做法,强调大学生一定要学好基本理论,加上宣传陈景润的热潮,产生了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有的高校把过去三次实习减为一次,有的取消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但是,通过宣传“太行山道路”(河北农业大学在太行山区建立科研生产教育基地,学生参加科技支农活动)等三结合经验,高教司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规定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例,这一倾向性问题很快得到了纠正。
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三结合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重视。不仅在教学计划中得到了合理安排,在保证实验、实习条件等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这时,又出现了校外实习困难的普遍性问题。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后,企业事业单位有了较大的自主权,过去通过行政命令安排学生实习的做法行不通了。农科院校有自己的校办农场,情况好一些;医科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但病床数量满足不了需求;工科学生除建筑等少数专业外都不好安排实习,因为大部分厂矿怕影响生产,都想各种办法拒绝学生学习,或是提高实习收费、或是不予安排住宿条件。
因此,1987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于涉及到教育系统以外的几乎所有部门,这个报告由国务院批准转发。《报告》明确提出:“改进和加强学生实习工作,使学校和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共同责任”,要“共同承担和做好这项工作”,要求“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检查,解决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