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纪实选摘
教育改革 必须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 派遣留学 迈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步
访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层次稳步提高,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请您谈谈出国留学政策改革的宏观背景,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口述:改革开放政策一提出,我们就感到教育必须改革,必须对外开放,必须加大对外交流的步伐。教育对外交流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的提升,还涉及到中国的全方位发展和前途。当时,中国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等十分陈旧。所以,当时教育部领导把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来看待,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能不能走下去,关键要看教育敢不敢开放、敢不敢交流。1978年6月,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对派遣留学生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而且提出,不仅要派进修生还要派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派出去的方式方法、国别都要改变。要把学生放到国外人家家里去生活,胆子要大一点等等。
当时刚恢复高考,这个思想一提出来就引起了很大震动。在教育部内部、社会上引起很多争论。大家总的一个原则是,派进修生、研究生出去绝对应该,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学术水平明显大大落后于世界。从我本人来讲,我非常支持。因为我1970年就到国外工作,在国外工作了好几年,深深感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实在是落后了。所以,我们都非常赞同,但也发生了争论。派教师去作访问学者、去进修,甚至选拔我们大学毕业生到国外去读研究生,这都可以。
但是派本科生、派高中生出去行吗?这方面争论得很厉害。我记得我们当时召开了很多座谈会,其中中科院的一些很有名的专家,特别是物理所的专家就提出不同意派高中生出去。他们举出“文革”前的例子,国家当时向苏联派留学生,刚开始也派高中生,后来感觉到不行,赶快就改成派成年人、大学毕业生去读学位或者做研究和进修。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时考虑派大学生可以做一点试验,派出的人大约百分之八十作进修生,也派一定比例的人作研究生,留下很少的比例派高中生。也就是从应届高考录取的学生当中选派一部分。大约派了两年以后,马上就不派高中生了,只保留朝鲜一个国家。因为我们当时向南斯拉夫、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国派的高中生,几乎全军覆没,一个都没回来,只有派到朝鲜的高中生回来了。实践也证明,派高中生出去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这是一个我记忆很深刻的争论。
另一方面,是从1979年开始,选拔了部分研究生到国外去,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大学已经录取的大学生,读了一段以后选拔他们出去,以这些人作试验。他们后来基本都回来了,这是成功的。然后到了1981年,教育部党组织决定选大学毕业生出国读研究生。怎么派?我们也不能单独去招生,那就会把全国正规的研究生招生冲得稀里哗啦。经过审慎调查研究,决定招出国研究生跟国内招研究生同步,使用同一张表。在国内的大学招研究生的时候,报名表的右上角设计一个小方块儿,上面写:“你是否愿意申请出国研究生?如果你填愿意,你想去哪个国家:1、2、3。”我们把录取出国研究生的名额分到各个学校。它们在录取出国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是挑成绩最好的。招上来以后,在这个塔尖先横着砍一刀,再竖着砍一刀,一大半留在国内,一小半派出去。这样既保证了国内也能招到好学生,也避免对国内研究生招生造成冲击。这是当时黄辛白副部长带领我们与学生司的同志、高教二司管研究生教育的刘一凡司长共同商量了好长时间才定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