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纪实选摘
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统筹研究数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高
访谈:郝主任,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的研究。为总结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请您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您就开始了对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研究,当时为什么要重视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研究?
口述: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促进了教育、科技工作的发展创新提高,更催生了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教育科学发展创新的源泉。我所参加的关于教育和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部分都是和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
你们所看到的这本书(指《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是80年代后期出版的。这个研究早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时,就开始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全国的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刚刚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百废待兴。全国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各个领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社会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专门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同时,由于在十年动乱当中,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是重灾区,高等学校停止招生达十年之久,许多青年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对进入大学学习存在着强烈的需求。例如刚刚回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和1978年,全国是1200万考生走进考场,由于当时学校条件的限制,仅录取了67.5万人。供不应求,矛盾非常的突出。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广大群众都要求高等教育要有一个大发展。那时小平同志和中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加快发展”,完全适应这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但是怎样才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摆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引起了我和当时北大高教研究室一些同志的思考。当时的实践表明,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对教育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科学研究,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需要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从实际出发的大量的科学论证和依据。
由于“文革”的决策失误,整个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的破坏,学校不仅停止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特别是著名的专家教授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迫害,也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耽误了一代人。《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若干决议》对于“文革”的经验教训做了深刻的总结。我在这里也不多讲了。总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体会到宏观决策的正确是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条件和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