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03-07

大学“校漂”之困如何解决?

  “校漂”之困如何解决?

  “‘校漂族’与高校中短期性、非理性的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储朝晖表示,这种现象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与市场接轨,理性对待专业开设以及院校扩张。

  “从某种程度上说,‘校漂族’和大学资源开放是同一个问题。”熊丙奇认为,大学需要形成一个规范的、面向社会的开放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校为“校漂族”办理专门的图书馆进入证件和旁听证,方便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规范化管理。“然而,这需要建立在征求校内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熊丙奇表示,学校需对开放时间、开放条件和开放程度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损害在校师生的正当权益。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适当把工作范围延伸到‘校漂族’这个群体中来,特别是为其中一些经济困难或边远地区、农村生源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储朝晖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应该成为维护“校漂族”权益的主体,管理责任应更多地落在社区、民政部门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上。

  那么,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和引导呢?

  祁金利认为,政府和社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对这个群体中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让问题的解决更加有的放矢。“‘校漂族’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点,政府应加强房屋管理。”政府、街道和社区更应该在保障信息渠道畅通方面多做些工作,以便对“校漂族”的生存状况和问题作出快速反应。

  采访手记

  期待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校漂族”不是一个正式的群体,就像他们的身份一样模糊不清,在这里,他们几乎没有交集,和在校的学生接触不多,仅是聚集在一个区域内各自孤独地生活。如果说“校漂族”不能把微弱的声音凝结成呐喊的话,他们只会越来越沉默,直至悄然无声。

  这是一个被边缘的群体,就像在采访中汪哲所说的:“我们被赋予了这样一个名称而不自知,我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标签化。”确实,任何问题被贴上标贴以后,就失去了被作为个体考量的资格。当被谈起,只有“你们”、“他们”,而不是“你”、“他”。

  对于这样一批已经不称之为学生的学生群体,采访时,很多专家建议把他们放到流动人口的范畴进行考虑,记者有些迟疑。他们尚未踏入社会,没有任何的处世经验,在迷惘踟蹰中慢步前行。这个人群太特殊,统一到一类人群可能更便于管理,但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有更好的方法,能够更针对性地、更人性化地解决他们面临的诸多问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