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搜狐科技    发布时间:2011-03-24

科学家猜测北极首个臭氧洞形成

专家称北极上空同温层云状物恶化了臭氧浓度减少情况

 

专家称北极上空同温层云状物恶化了臭氧浓度减少情况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新研究发现,在诡异的冷温辅助下,这个冬天同温层危险的“美丽”云状物剥去了北极大气层中具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科学家猜测北极第一个臭氧洞或已形成。

  所谓的臭氧洞,又称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如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有专家警告皮肤癌危险或将提升,低浓度臭氧地带范围向南最远已经到达了纽约上空。同温层中包含着臭氧层,它像一块毯子覆盖在地球上空,为地球阻挡来自太阳的大部分高频紫外线,这些紫外线会伤害地球表面,同时会晒伤人类皮肤,甚至引起皮肤癌。

  据悉,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意识到氯氟烃和其他对臭氧有害的化学物质正在侵蚀着臭氧层,这些化学物质被广泛运用于发胶和制冷剂等物品中。1987年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要求全球逐步淘汰氯氟烃,用其他不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来代替它。然而,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氯氟烃能停留好几十年。据了解,氯氟烃一旦到达上层大气就会分解成氯原子,当被阳光激活,它就会破坏臭氧分子。冷温能够通过极地的同温层“云状物”加速这个过程,这些“美丽”云状物会在同温层温度降低到至少华氏温度零下108度(零下78摄氏度)时形成,给未被激活的氯物质提供庇护所,在这些云状物的表面,氯物质互相之间发生反应,释放具有“攻击性”的氯原子,攻击臭氧分子。一旦气温回暖,这个过程就会停止。

  德国阿尔佛雷德.韦格纳极地及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MarineResearch)的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Markus Rex)认为,北极上空持续的结冰天气可能已经将臭氧层标准浓度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根据北极地区30所臭氧监测站的初始数据显示,这个冬天臭氧损失情况要比以前严重得多。雷克斯猜测,在春天来临之前,“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可能已经形成,这可能将载入史册。”对此,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大气化学家西蒙尼.迪尔梅斯(Simone Tilmes)也表示同意。他并未参与到这次研究中,他称:“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北极臭氧洞将发展到多大,因为臭氧层日益变薄的事情正在发生。

  当然,上述观点仍只是猜测,完全的确认需要经过计算机模拟和卫星测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