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关注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2011-08-22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深度解读

  奖、助、减、免、贷

  奖,是指国家在高校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助,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在中职有国家助学金、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

  减,是指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免,是指在高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心小学实行“两免一补”;

  贷,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制度。

  标准动态调整。近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标准,并对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进行了探索。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其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百姓心声

  ◎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在我爸爸的时代,只有小黑板;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岭……

  ◎收入不公影响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一世。

  ◎择校现象古已有之,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至今天择校而居,其本意一致,都是为了孩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不辍学,社会力量功不可没。如“希望工程”,截至2009年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万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专家点评

  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

  储朝晖(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目前,资助体系还无法完全满足贫困生增长的需求。除了政府继续适当加大资助力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比如,可以搭建用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双方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使贫困生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国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公平的阳光将普照每一枝祖国的花朵,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相关链接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潍坊新华中学如此“开小灶”有失教育公平
· 袁州区均衡资源促教育公平
· 国务院参事汤敏:中国的“慕课”首先要解决教育公平
· 杜玉波:对寒门难出贵子具体措施作出回应
· 教育部重申:推进教育公平 保障免试就近入学
· 中小学校长8年“一挪窝”能促进教育公平吗?
· 从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区分中看教育公平
· 甘肃为“麻雀小学”“破例”增补公用经费
· 袁贵仁:促进教育公平 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
· 争议男生班优劣不如落脚教育公平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公报显示:幼儿园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问答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2012年数据:全国在...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