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如何“适销对路”? 就业难倒逼高教改革转型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舆论对中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讨论中,大学如何与社会对接,培养输送“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焦点之一。
在对自己半年来求职历程的总结中,魏青认为自己的就业难,症结在于所学的法律专业就业竞争太大。
“现在什么学校都有法律专业,有的同学连律师证都考不下来,找工作的时候硕士都不如人家技工。”魏青所在的班级有40个同学,但是毕业临近,还有近半的同学还未通过司法考试,“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很多司法岗位的求职机会,就业面更窄。”魏青说。
其实,魏青抱怨的专业尴尬,在这个求职季也成了大学生们吐槽的热点。网络上,“千万别报的专业”、“吐槽大学专业”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一些工作多年的网友也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学非所用”的尴尬。
去年6月,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漫、法学、英语等,这些过去热门的专业已经成为具有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报告建议通过削减招生来改善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份报告的调查还显示,2012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3成毕业生工作与专业无关。
“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不想安于本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大家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熊丙奇向中新网记者分析。
熊丙奇说,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让学校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熊丙奇说。
中央连推就业新政 连年“就业难”需合力破解
针对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从4月底开始,国家层面即连续推出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
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推出六大措施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其实,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计划,再到公务员招考多要求基层工作经历,近年来,国家正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中国新增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主要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张车伟说,国家层面将就业政策向大学生群体倾斜,这是着眼长远的考虑,但是,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破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全方位的深层改革。
谈及今年推出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举措,熊丙奇说,“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生中创业占比也就1%左右,而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贯穿地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很难有成效。”
除了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的转型,《人民日报》5月14日刊发评论文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连发三问:如果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心生向往?如果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岗位的稳定性都无法保证,怎么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目光?如果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
受访专家表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本身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要盲目选择,要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道,必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高教改革为重点,同时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多方合力创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