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经历会成为终身的财富
在黑龙江省漠河县,80后女民警田坤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2002年,21岁的田坤从警官学院毕业,主动申请到社区,成为漠河县唯一的女“片儿警”。
“干什么,你给我出去!”第一次到辖区居民刘先生家,田坤就遭遇“闭门羹”。这样的事情对田坤来说,早已经成了毛毛雨。十余年来,在最低气温零下52.3摄氏度、无霜期仅83天、“风吹在脸上真跟小刀子一样”的漠河,田坤凭着爱心和韧性,“等、挤、敲”串门,与群众“家长里短”,最终赢得了居民的普遍理解。
基层工作极大地磨练了田坤,大家评价“别人走不进去的她能走进去,别人谈不下来的她能谈下来”。现在,谁家遇到急事难事首先会想到她。
“基层社会关系复杂,工作难度大,许多工作无章可循,只能靠前辈积累的经验去做。”这是很多初到基层的大学生的普遍反映,但这也恰恰是基层工作的魅力,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是全方位的锻炼。江苏徐州市委组织部长戚锡生说:“无论是留村任职、考公务员、自主创业,还是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基层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都将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记者述评
扎根基层大有可为
“我们把他们当作宝贝呢,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各地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并悉心培养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群体。“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了不得。”群众朴实的语言也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生人才的期盼。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戴焰军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难点在农村,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大学生到了农村,很快就成为党在农村的重要骨干力量,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就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者。他们培养了和社会基层老百姓的真实情感,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基层的广阔天地,投身广大农村,挥洒自己的青春。据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10年以来,先后有超过14万名大学毕业生志愿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2100多个县服务,16000多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基层。据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介绍,截至4月25日,已有1万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今年的西部计划。
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各级组织部门勇于创新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也给年轻干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日前,浙江启动了在3年内招聘万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计划。优秀医学毕业生下基层,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表现优秀的可优先交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工作,对多年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服务锻炼的优秀人才,也将列入业务或管理骨干重点培养。
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大舞台,有无数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相信在科学的成长观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基层,从基层做起,在“大我”的奉献中实现“小我”,最终获得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光明日报记者龚 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