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中,仍未解决好的基本矛盾,一是发展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二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和格局相对单一化的矛盾。《意见》就是针对目前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出台的。
记者:看来,《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对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定位、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等也予以了说明。
林司长:的确如此。在《意见》中,我们提出: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这次调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重点在于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目标是通过全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
记者: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林司长: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体遵循主动适应、科学地运用市场规律及市场调节机制、人才种类和规格需求或培养多样化、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重在学校要建立一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六项原则。
进一步确立高校的主体地位,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学科专业设置运行机制
记者: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具有很强约束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能否超目录设置专业?
林司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对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本科专业进行分类和汇总,不是对学校的约束,是一定发展时期的规范。只不过在人们的心态上,认为其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只作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参考。《意见》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意见》的第三条至第六条分别提出: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技术类本科专业;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提倡部分高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但是,学校自主设置专业,一定要有标准、学科专业基础、人才需求和办学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就是要进一步确立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使高等学校拥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建立了一个好的运行机制,高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增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
记者:《意见》对不同类型学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体现了分类指导,也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职能的转变。各校可据此,找到自己的定位。
林司长: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的学校担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在《意见》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力求在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体现分类指导。如第二条就明确提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可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各高校可针对《意见》的某一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定位。对重点高校,设置专业时考虑学科的需求会重一些;对于一般院校,则更多的是考虑社会需求,不一定强求厚学科基础。因此,重点高校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
记者:传统的学科专业在培养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优势。但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往往不能跨学科思考,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视野里,致使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和效果不甚明显。
林司长: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一问题,尽管提了多年,但受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进展不大。对此,《意见》在第八条专门提出,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要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
记者:积极推进西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完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是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举措之一。实现西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良性循环的关键在哪儿?
林司长:我认为,实现西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本地化,要通过指导和扶持,形成西部地区高校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体系。教育部在专业设置管理中,逐年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本科专业布点从1998年的1511个,增长到目前的2348个,增长率为55.4%,高于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的增长率。与此同时,通过落实对口专业扶持、培训教师等配套支援计划,大大推进了西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这次《意见》中进一步明确:继续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增设专业予以倾斜,加强对西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指导和扶持。
记者:在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学科专业结构要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需要调整,更亟待改革。
林司长:进行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能是简单地去迎合市场,而是为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搭建平台,也是高教改革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变革。要顺利地完成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高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定位意识、品牌和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很大程度上说,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力度,是决定这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因素。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作风,共同为做好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尽心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