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教师素养
探访最后的民办教师
2001-08-30    

字体大小:

  看起来和很多民办教师没太大区别的许静 长期以来,广大民办教师在条件非常艰苦、待遇相当低的情况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中国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是工资,二是身份。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干着同样的活儿,却拿着大概公办教师1/3的工资,比如相同工龄都为20年,职称都为小教一级,公办教师的工资是将近600元,而民办教师却只有230元。身份的不同更明显,转成公办就成了公家的人,属国家干部,城镇户口,而民办教师干着公家的事儿却还是农民身份。

  如此悬殊的差别,使得转公办成了每一位民办教师的梦想,这也是支撑一个民办教师十几年,几十年坚持做下去的顽强信念。转成公办不仅是对他工作的一个认可,更是对他价值的承认。在目前户籍管理制度下,从农民变为城镇人口并不容易,但如果说选择民办教师仅仅出于此目的,那他们的付出真是太多太多了。

  --《飘摇的烛光》解永敏临近教师节,记者把采访对象锁定在中国教育界内的一个特殊群体,将在年底前“消失”的中国民办教师。曾经,他们广布于中国农村的各个角落。

  我国将于今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战略方针。

  采访地点,我们选择了山东省齐河县。十多年前曾经在这里当过民办教师、现已成为专业作家的解永敏,刚刚完成反映民办教师的长篇小说《飘摇的烛光》。如今他陪记者再访,记录那个角落里“消失”前的最后的民办教师。

  采访时间,9月1日,上学念书的日子。

  (一) 今年37岁的郭吉兰是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杜庄中心校的一名民办教师,上个月她参加了中等师范学校招民办教师的考试。

  按国家规定,今年将彻底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而齐河县今年民办教师转公办的方案还没出台,但这次考试很关键,如果考分过线,将被中等师范学校录取,学习两年后出来,就转为公办教师。

  教了近20年的书,就盼着能转成公家人,为这考试郭吉兰的功夫没少下。

  考试结果出来了,郭吉兰考上了。这意味着,她已成为一名准公办教师。多年的梦想就将变为现实,郭吉兰甭提有多高兴了。

  可拿到录取通知书,郭吉兰兴奋的心情却陡然降了温,让她发愁的是这样一行字:

  “入学时带如下费用:培养费4600元,公寓用品300元,住宿费1000元,书费作业本及文印费400元……共计6420元。”郭吉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学费要交6420元,上学期间不发工资又要损失2000多元,还有上学的生活费少说也得2000元,这样简单加一下,就是1万元。“从哪儿找这么多钱呀。”记者于是来到她家。因为男人都外出去打工赚钱,所以郭吉兰她们村里看上去挺富裕,一砖到底的大瓦房随处可见。相比之下,郭吉兰家显得过于简陋。

  五间房子,已经住了14年,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残破不堪,可却没有能力去修。环顾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上贴的还是很久前曾经很流行的毛主席的挂像。挂钟显然已经坏了,指针一动不动地凝固着。屋内墙皮斑驳,光线昏暗,容易断定,十几年来屋内的情景不会发生太多变化。引人注意的就是旁边桌上一摞摞的学生作业本和墙上一张醒目的课程表,显示着这家主人的与众不同。

  郭吉兰家里4口人,丈夫务农,两个儿子都在读书,大儿子今年上高二,小儿子念4年级,四口之家有3个人上学念书,这可是纯花钱,在村里很少见。

  郭吉兰家里有7亩地3头牛。靠7亩地打的粮食卖钱,一年弄好了也就1400多元,还不算人工。这样“种粮卖粮”的“小循环”实在无法维持这个家庭的生活。郭吉兰干起了“大循环”:先种地,打下粮食作饲料喂牛,然后养成牛种去赚钱。然后用这些钱再去购买肥料去种地,如此完成了一个循环。

  据了解,民办教师的工资都由乡镇财政支出,而有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吃紧,连乡镇政府都几个月开不了支,拖欠民办教师工资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郭吉兰所在乡的情况还好些。她的工资应是230元,可上面规定,每年有5个月的工资只发80%,扣下这20%做浮动工资,还要再扣去1个月的工资作奖励工资,实际上一年只领到10个月的工资。

  这怎能和打工挣的钱相比。出去打工,一年少说也能搞个三四千元。“就是小姑娘,一个月管吃管喝,还要给300元钱哩。”“如果不干民办,家里完全可以富裕起来。”郭吉兰的爱人原是军校的大学生,学无线电专业。后来中途退学,因为郭吉兰每天要忙学校的事,地里的活儿只能他全包了,“如果他出去打工,肯定能赚不少钱”。郭吉兰说,但她追求的显然不是这些。

  “越民办,越肯干。别说给的钱少,就是不给咱钱,咱也不能误人子弟,还得好好教学生。”当年高中毕业后,不满20岁的郭吉兰拿起了民办老师的教鞭,回想起那段刚开始的日子,让她激动不已。

  “当时作为一名落榜高中生,心里特别想干好,心里总想着要干出个样儿来。就觉得学生是一张白纸,任凭我在上面描画,我一定要画出很好的画,写出很好的字来。”谈起学生,郭吉兰的心情好起来。暂时忘了那难以筹到的学费,但担心大儿子马上要交的100元书费,于是急急地出去找收粮的人去了。家里没现钱,要用钱,只有卖粮食。而那些收粮的人已经摸熟了这个行道,平常4毛一斤,他一张嘴就压到三毛八,这让郭吉兰愤愤不已。

  趁着离秋收还有八九天的时间,郭吉兰的爱人到济南郊区的建筑工地去干小工。每天刨去吃喝能赚20元钱,几天下来,起码能赚个一百多元,但这相对于一万元的上学费用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家里值钱的就剩那两头种牛,可郭吉兰实在舍不得卖,明年儿子考大学还靠它们呢,“到时候看吧,实在借不来钱,只有不去上了”。

  (二) 与郭吉兰相比,齐河县红庙中心校民办教师许静的心情更复杂。这次考试许静没有考上,她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再站上那个令她神往的讲台。

  她的家庭条件在村里应该算是不错的,丈夫絮立新是个能人,有想法,能扑腾,工厂下岗后,到外面闯荡了几年回来,开了小卖部,又养起了肉鸽,收入不错。丈夫总讲:“有什么愁的,转不成公办,不让你教课就回家来,你收拾家,我养鸽子,一个月不少拿钱,也省得这么累。”可许静总是放不下学校的那帮孩子。

  记者注意到,不光是许静,记者采访的几位民办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很少说“学生”,挂在嘴边的总是“俺那帮孩子”。

  她忘不了过去那段苦日子,丈夫在外边干活,家里就剩她,带着两个儿子,大的5岁,小的3岁。瘦弱的许静每天上课都得拉着大的,背着小的。逢着雨雪天,可就狼狈了,村里的路泥泞得不能走,就把鞋脱了,拎在手里。另一手拉着大儿子,肩上再背着小儿子,披上雨衣,漫天雨幕中,母子三人就这样赶着去学校,风雨无阻,从未落下过一节课。

  就因为那帮孩子,许静走到哪里心里也搁不下他们,平时一到放假总感觉空落落的。

  “咱图啥,咱又不缺钱,就是想着教孩子。心里当然想转成公办,可现在不转也能想得通,就是别不让我当老师。”当了17年民办教师的许静很是不舍。

  (三) 红庙中心校的刘凤菊老师,今年55岁,她从1968年就开始当民办教师,算得上是目前在岗的最老的一批。

  她是1998年转成公办教师的,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历史时刻”。转“公办”填表那天正是阴历四月初八,本来定好是儿子办喜事的日子。提前几天她就一直在想着,到时候是参加儿子婚礼呀还是去填转公办教师表呢?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去填转正表,毕竟那是自己干了30年才换来的。

  同校的李玉兰老师,她的两个孩子都不上学了,因为实在供不起。当时孩子还在校时,每回交学费,她心里总在盼着有一个孩子能提出不上学了。虽然觉得这么想实在对不起孩子,可家里哪有钱再去供他们啊。否则,自己便要放弃民办教师,回家去赚钱。

  一个教师,肯定能更加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但为了更多的孩子,她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出退出的选择,这的确有些残酷。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民办教师也有很多,但随着2000年岁末的临近,他们最终将沉入人们心中而成为一段记忆。

  又到教师节了,记者问刘凤菊老师打算怎么过,她笑着说,开会,庆祝一下呗。以前过节这天孩子们都叫自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后来又叫“太阳底下最可爱的人”,听了心里还真觉得挺高兴的。

  感谢这些选择了民办教师和被民办教师选择的人们。

  向你们致以节日的敬礼。(文并摄/尧丰)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