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何利弊?解放学生和教师
“我举双手赞成小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刚刚“杀青”20万字书稿《一声叹息:中国的家庭作业》的宋运来激动地说:“学生学习负担重,书面家庭作业逃脱不了干系;学校课程改革推进不了,因为书面家庭作业这道门槛迈不过去;解决不了作业负担的所谓名校,难以称之为名校。如今书面家庭作业已经成了学生快乐的丢失地、家庭烦恼的纠结源,对这个重疾,该下猛药了!”
宋运来说自己小时候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常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既咬牙又切齿,十分厌恶。“可现在的孩子作业更多,就语文学科来说,抄写本、默写本、日记本、评价手册、补充习题、AB卷、单元卷,学生写不完,老师改不完。”宋运来特别强调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不等于校内不做书面作业。家庭作业还有口头作业、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动手实践等类型。丢掉大量书面作业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的这个看家法宝,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根本变革,提高教学效率,琢磨如何减负不减质,甚至提高质量。”
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并非一致,一刀切的做法会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不扎实呢?宋运来认为,方法总比问题多,需要我们对具体的作业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诊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日里,我把作业放在课堂完成,在课堂巩固,课内能做的,就课内解决。期末考试证明,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考试成绩一点都不差。”
针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课余时间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就是浪费时光的看法,宋运来赞同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的观点,学校该做三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和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能否做到?期待联动反应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认为,“减负十条”难以落实。“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老师怎么检验孩子的知识学得如何?孩子到了初中能立即适应‘课堂+作业’吗?家长们必定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这等于学校把责任推给了家长和社会。”北京的八项减负措施中对作业量的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等,更多网友认为较为实际。
对此,华应龙认为,目前的教育生态乱象已经到了必须用“重典”的时候了,“反者道之动,之前各地出台过很多温和的、有一定开放度和弹性的减负措施,但都被现实逐渐消减。这次的一声令喝,是一个开端,期待能引起小升初、中考、高考,教材、教学、评价一系列的联动反应。一刀切肯定不好,但会有效。”
“国家政策是针对负担过重而言,而不是一刀切。”窦桂梅说,“不留书面作业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许多技能需在作业过程中形成,练习特定的肌肉和脑组织,比如写字、书法等可以适度练习。作业问题也是一种评价。如果学校期末考试或上级抽测检查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不改,不留作业就意味着基层学校把政策极端化、就会将课内教育推向了课外的各种辅导班。”
窦桂梅认为,小学阶段可以减负,可是如果没有连续性评价体系,中学作业、考试改革不变,现实的家长们还是会不放心,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补上,最终遭罪、受害的还是学生。
“在规定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同时,‘减负十条’还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场馆,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和农业劳动。”宋运来认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放下书面式家庭作业的法宝,寻求新的教育智慧。(记者 杨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