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家庭教育
育儿成本高涨折射80后父母攀比型教育消费
2011-07-14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省妇联儿童部近日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被调查家庭平均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总花费为2648.29元。其中,教育支出是大头,0~3岁孩子每月教育经费支出平均达到784.31元。

  报道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不少年轻父母表示,这个数据与自己的实际花销相去甚远。一些论坛上,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育儿账单”。生了孩子的网友感叹,生孩子如同生“老板”,这辈子都为他打工了。没生孩子的网友看得心惊胆战,连称“不敢生”。

  一个名为“来来爸”的网友,在论坛上列出了他4岁女儿一个月的费用(单位/元):

  幼儿园托费:2000;饭费:400;杂费:20;钢琴:600;轮滑:200;国画:120;珠心算:240;保姆费:1500;衣服:300;食物和零食:400;玩具、书和光盘:100;玩和看节目:100(不包括大人陪同的费用);旅游:200;教育基金:1500;奶粉:100;看病不能报销的部分:50。每个月共计:7830元。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5683元,计算得出,平均每月工资5473.6元。

  可见,养育孩子已成为家庭开支的“大头”。那么,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到底需要花多少钱?社会学家徐安琪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显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到25万元。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则高达48万元。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

  去年6月,《今晚报》社会新闻部、《家庭·育儿》杂志等开展的“独二代”育儿现状调查显示,目前“育儿花费”成为85%家庭的主要开支,“育儿成本”呈逐渐上升趋势,也暴露出很多年轻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盲目”。

  造成“育儿成本”越来越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二是年轻父母间的效仿、攀比,目前网上有很多“妈妈群”,通过网络交流育儿心得,很容易互相影响;三是初为父母的兴奋情绪造成的盲目性。很多准爸妈总觉得买得越多越好,并且价格越贵的东西用着越放心。结果花费不少,很多自以为的“必需品”成了派不上用场的“闲置品”。

  在中国社会,家庭一直都是生活重心,孩子更是重中之重。但如今城市生活成本增大,都市年轻人生存压力较大。很多家长把物质看成是爱的全部表现形式,因此给自身增加了过多负担。

  广东省妇联的调查发现,27.1%的父母反映,工作太忙,没时间带孩子。45.2%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12.3%的父母亲根本没时间陪伴孩子。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80后父母为给孩子找玩伴 网上流行"娃娃亲"
· 80后父母必过的“婴语”四六级
· 父母必学6个宝宝急救知识
· 80后父母捧"婴语"可行吗
· “凶妈”等于“严妈”
· 80后父亲“富养经”惹争议
· 6岁女儿用图画给母亲写道歉信令家长反省
· 好父母如何当好孩子“减压器”
· 养个娃娃何必步步惊心?
· 看电视后孩子为啥总眨眼?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